关于中华书局的五个版本《庄子集释》、《庄子集解》、《庄子校诠》、《庄子补正》与《庄子注疏》,如果五个版本里只能选择一个,该如何选择?
五本书我都有,但是只有一本书有实体版,就是《庄子集释》,其他都是搜集的电子版。
五本书也都看过,看过最多的是《庄子校诠》与《庄子集释》,其他三本书算了翻了翻,没有具体看。
但是就这五本书而言,其内容实质顶多算两本,即郭象《庄子注》与成玄英《庄子注疏》。
而郭庆藩、王叔岷与刘文典三人的著书,基本上就是在这两本书基础上加入了自己搜集到的其他人的一些注解,但是这部分注解占比内容很小,主要还是以以上两人内容为主,再加上部分自己的见解,就构成了新著。
而成玄英的《庄子注疏》又是以郭象的《庄子注》为参考范本,对其《注》作的《疏》,因此这五本书归结下来,实际上可以都算作是对郭象《庄子注》的进一步延伸与翻译。
《庄子注疏》
前面说了那么多,好像就明白了一点,就是内容主要来源只有一本《庄子注》,那是不是选《庄子注疏》就好了?
还真是不是,个人以为《庄子注疏》可以是优先不用考虑入手的。原因很简单,其他四本中包含《庄子注疏》中主要内容,当然不是全部内容。
对于延伸我们可能不太清楚,但是翻译这个词很熟悉啊!
这就相当于我们再挑选一本翻译作者的著书,这取决于翻译作者对原文内容与思想的理解程度,才能决定其翻译书籍的质量优劣。
《庄子补正》
第二本个人以为可以考虑不用入手的是《庄子补正》。对于《庄子补正》我们可能不熟悉,但是若是说民国大师刘文典,稍微了解过民国时期学者名家的,都不会错过刘文典。
不说刘文典那几个典故,就其狂言“天下知《庄子》者,两个半人。一个庄子,一个刘文典,剩下所有人算半个。”,就让人想要一睹其作品。
然而当你真翻开其书,我只翻了【逍遥游】,怎么说呢?
你抱着多么大的兴趣与激动之心去的,就抱着多么大的扫兴合上他的书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多是郭象《注》、成玄英《疏》,偶有刘文典本人寥寥数语,却也看不出任何新意。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们处于新时代,看过的《注》、《疏》各种名家评论不知凡几,亦或这当中就有他人参照刘文典《补正》后所言,而当我们都看过之后再看《补正》就以刘文典之《补正》不过尔尔了。
但是王叔岷作为与刘文典同时,又稍晚时期的晚辈,同时于《庄子》训诂一脉名闻当时,对刘文典及其《庄子补正》也作过大加批判。
这部分内容在《庄子校诠》里并未体现,但是在其早期的另一部《庄子》著作中有过详细描述,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里可能都删掉了。
《庄子校诠》
说到《庄子校诠》,近现代基本上所有学者名家都不会错过的一本书籍。除了像上面说的都包含的内容,王叔岷还在其他典籍中搜寻了数条《庄子》佚文,也就是被郭象删减的庄子原文。
这些佚文都是经过王叔岷几十年苦功,有详实的考证,算是比较权威。
所以就冲佚文去,《庄子校诠》都是不容错过的一部书籍。
《庄子集解》
《庄子集解》看得不多,但是看过的其他现代作者《庄子》书籍多有引用王先谦之语,可知王先谦对《庄子》的理解上有其独到的部分,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书籍。
《庄子集释》
最后是《庄子集释》,因为看得多,感触比较深,个人是在零基础情况下就看得《集释》,那感觉痛苦极了,但也正是在这份痛苦的坚持下,我认为自己读懂了【逍遥游】鲲鹏寓言。
这世间古今有几人却敢说自己读懂了鲲鹏寓言呢?
而我所谓的读懂又并非是从《集释》的文字中读懂的,是从痛苦的状态中,从庄子的文字中感悟到鲲鹏寓言的内在旨趣。
至于哪本最权威,内容最全?
这其实并不能评价。
一切不过都是个人主观成见罢了。
至于若是只能选择一本,该如何选择?
前文中其实就我个人而言,认为剩余的三本都可入手,即任选一本皆可,但是最好也寻得剩下两本的电子版本。
对于《庄子》的学习研究中,从来都不是一家之言能表述清楚的。
即使历史两千多年过去了,真正能阐发一点庄子思想的人也寥寥可数,因此我们若是认为只看一个人所作的只言片语就能理解庄子,想必就真的是妄言妄语了。
何况任何一个作者名家,都不是庄子本人,无论其如何思想深刻,言语多么富有哲理,我们都只会认为这是代表其个人的思想境界,却不能是庄子本人的。
庄子本人的思想已经留下了,就在《庄子》里。
也许某一天,我们都可以看过一百个人的《庄子》著作,最终又回到了庄子本人的《庄子》文字上,才真正的理解了纯粹的,独属于庄子个人的思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