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之不亦说乎。”有一种解释为“学了知识后时常复习它,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于是这句名言成为了众多教师们拿来督促孩子们复习知识的有力依据,然而很多时候这种“复习”仅仅停留在书面知识的范畴。而我,更愿意将“习”理解为“练习,实践”,简单来说就是“用”。所以,我心中真正的“学习”是“学并用之”,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不断输入并输出的过程,而我们往往忘记了“输出”这一行为。
引发我这种思考的,是我在孩子们身上看到的某些现象,且并不是个例。
教师的办公室经常会闯进一些孩子们,他们是被老师派来拿东西或放东西的热心小助手们。办公室里十几张办公桌,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老师的办公桌是哪一个。我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会一脸茫然地端着一大摞本子不知该往哪放,或是如无头苍蝇一般在每个办公桌上找寻着些什么。其实他们只需开口向周边的老师问一下即可,但或许是出于害羞,或许是不知该如何表达,或许是根本无寻求帮助的意识,最终往往是在场的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主动提供帮忙。
可是明明在一年级的口语交际中,就有“请人帮忙”的专题呀。在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活跃,模拟场景时,他们的用语文明,态度得体。为何一到真实生活中,他们却将所学知识抛之脑后,回归原始?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策略丰富多样,随文识字、游戏识字、猜谜识字、儿歌识字等等,极大程度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其中有一种识字方法,逐渐被重视,那就是在生活中识字。大街上的广告牌、包装盒上的说明书、商店名、车站名……眼睛所及之处,汉字无处不在。如果孩子们能留心观察,长期积累,识字量一定大大提高。然而又有多少孩子能将这一方法贯彻到生活中去呢?
……
这不得不引起我的反思。在课堂上,我训练了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然而,这不够,我忘记了在生活中,教他们运用学到的东西。例如,当孩子到别班借扫帚却无功而返时,我忘了告诉他该怎么开口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诸如此类,我们常常以为“学习”这一行为只能发生在课堂上,殊不知,这仅仅只是完成了“学”这一动作,而真正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是“习”这个部分。不付诸实际行动,学再多又有何用?
何止孩子,很多成人也会陷入这种低效学习状态。例如我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外出学习时,只记得把名师的每一言每一语记录得清清楚楚,却忘了将名师们传达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牢牢记住导师们推荐的优秀书籍名称,却未真正买来细细研读。有多少次,我们听完一堂示范课后,在关上听课笔记的那一刻,就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学习”?
这种低效的努力,皆因我们早已习惯了被灌输的学习方式,而忘了生活才是学习真正的练习场。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当然,我知道,思考过后更重要的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