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了选书的一些建议(见上一篇《2021-03-29》后半部分),后来顺带我整理了书房。
此后写了心得分享给书友们,如下:
我发现我所满意的纸质书 大概率是那些在看过电子版之后买回来的。
通过电子书去筛选好书也是个很棒的办法。
在买和不买之间,选择用电子书也是一个试错较小的方式。即便是同等价格(通常电子书会更便宜),也推荐先去看电子版。
电子书的优势是方便检索关键词,以及学习其它书友的笔记做交流。
纸质书,阅读会更舒适 更高效,也适合看过以后随时回来翻阅 停下来思考。
只是它比较占地方,并不像电子书那样只要关闭界面就会消失,它真实的占据着物理空间。房价很贵 均摊到房间每一寸空间都非常宝贵,这部分成本也需要算进去。
而且如果选了不是自己特别喜欢的,天天看着,多少会有点影响心情 就不划算了。
我们需要多花心思甄选 尽可能把更高品质的书带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昨天有一些书被“下架”,装进纸箱挪到了书房以外。
我不打算清理掉它们,毕竟它们依旧是有价值的,曾经或者未来某个点会给我提供指引。只是,相对其它书 质量还是有差异的。我需要未来纳入更多高品质好书,需要腾出地方引入“新鲜血液”,它们的下架是必然。
说实话,在清理的过程中 我有点不悦 心想我当初到底看上啥了 把它们买回来,摆在书架上真的是有点“鸡肋”的感觉。
昨晚我查了购买记录。这一查更是不得了,当中那些二手书居然还不便宜,至少那个价格我现在是不会动心想要买回来的。
怎么说呢,我想了下 可能是阶段不同了。
在没有该领域书的时候 看到有二手书且口碑挺好的,当然会如饥似渴想看,相比买新书它们通常是五折以下,且不影响阅读体验 何乐不为呢。
而现在的自己,那些领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体系,也就不觉得那些知识点有多宝贵了。(比如我有本书叫做《二十多岁懂点经济学》,那时我刚工作没多久 被送了这本 当然会看。而现在 古典经济流派亚当斯密什么观点,新的行为经济学观点怎么看,多少是有些了解。那么自然会对科普甚至吸引眼球的书没太多兴趣了。)
当你的见识更广博,甄选的眼光自然会上一个层次。
另一个我当初会购入那些书的原因:
那时书架刚刚建好,一整面墙的空间可以摆放,随便入点什么书 并不是占用太多资源。
而现在,书柜一层层渐渐被填满,我会更加在意它的利用率。
有限的空间条件,书本的质量则被纳入了考核标准。
最后,附上一个小小的心得。
好书不会贬值,但是价格会下降。哪怕是二手书,两年前我购入的价格大约在打五折就可以买到了。
于是带出一个问题。除非是什么孤品,不然未来随时买都可以呀,干嘛要着急占有它们(其实是它们进入你的生活 占据你的房间物理空间) 非但没增值还贬值呢。
书本是拿来用的,要么到手后尽快“产出变现”,要么其实不用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