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又到一年安放思念的日子。犬年清明节这天,天空淅淅下起小雨,给清明节注入了浓浓的诗意。
听着窗外忽大忽小打在窗棚上的雨滴声,突然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广为传诵,据说是改编最多的一首诗。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大江南北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但踏青郊游、扫墓祭祖则是各地习俗中最基本的主色调。尤其是国家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后,清明节的主题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国家层面的祭奠英烈,教育后人争做中华民族的脊梁;家庭层面的亲人团聚,加厚增浓亲人间的亲情(兄弟姐妹相约相邀看望父母)等。
然而,目前有些地方、一些人们祭祀中的行为却有些″变味″,偏离了主题,如给故亲焚烧名贵烟酒、高档电器、华丽住宅、靓丽女佣、LV奢侈品,祈求先人保佑子孙升官发财,甚至焚烧真人民币以示"孝心"……等等,这些愚昧做法、土豪心理让虽有悲凉但诗意浓浓的清明节变得有些污浊。作为现代人不应跟风世俗,应自觉摒弃一些封建迷信、庸俗低俗的东西,让清明节回归主题,让清明节得以清明。
其实,清明节除踏青祭祖这个主题外,还有人们对官员勤政、政治清明的拳拳期盼!
有诗为证: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这是滴血的诗谏!这是无悔的忠义!这是生命的高洁!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便与亲信门客流亡出走。流亡期间,原来跟随他一道逃亡的一些门客感到前途无望,大多以各种理由离开而各奔“前程”,身边只剩下几位忠义之士,其中有一位叫介子推。由于连日逃亡,重耳又累又饿,身体虚弱,一日竟昏到了。介子推为了挽救重耳的生命,忍着巨痛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一说用腿肉炖汤)。
重耳回国执政后,对那些不离不弃、共历苦难的忠义之士大加封赏,唯独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就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重耳如梦初醒、十分羞愧,立即派人请介子推到宫廷受赏,但介子推拒绝赏赐,重耳只好亲自来到介子推住的地方欲请他入仕为官。在使者走后,介子推知道重耳会来,就背着母亲躲进了山西介休县的东南——绵山,重耳命兵士搜山寻找,也不见介子推母子的踪影。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三面放火烧山,逼其下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山。
重耳非常疑惑,带着随从上山,却看到介子推背靠一棵大柳树和母亲被大火烧死了。众人搬开介子推的尸体,发现柳树有一个树洞,洞中藏着一块介子推手书的“血书”即前文那首诗。为纪念介子推,重耳伤心哭拜后下令厚藏建祠,将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并昭告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食凉食。由于清明、寒食节相距较近,到后来便将两节合并为清明节了。
这个传说虽然让清明节多了一些悲凉,但也给人以更多的启迪。有功不居、不图荣华是一种人格的升华!淡泊名利、侍奉慈母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不邀功争宠、远离权力中心是一种避祸善终的智慧(某种意义介子推虽死亦属善终)!
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清明,为了祭奠,更为了前行。我们有幸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以“舍我其谁、功不在我”的担当,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的情操,铭记初心,撸起袖子,扑下身子,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实实在在做事,努力创造出一个政治清明的朗朗乾坤!
雨过天晴。明天一定会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鸟语花香!(图片选自网络,致谢拍摄制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