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程创新,我们要怎么做?
卫兵读书
数学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曾发出忠告:那些认为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学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比美国的中学生的基础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的看法,都是多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
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实施的灌输式教学成果的深刻反思和自我批判。在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强力开展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种理性的批判理应成为我们的共识。为保障课程改革得以实质性实施,首先就要进行课程创新。而要正确推进课程创新,我们需要明晰如下几个关键要素:
一、遵从知识习得的特性,找准课程创新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心理学关于“知识”的研究表明,知识习得是学习者的经验的合理化和实用化,不是记忆事实;知识习得不是被动灌输,而是主动建构的;知识习得是学习者与他人互动与磋商而形成共识。这些知识习得的特性为我们的课程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遵从学习的本来意义,准找课程创新的路径
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变化、意义形成、生存感悟、智慧对话、文化性实践,这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种,而是复杂多样的,复杂的高级思维的学习目标的实现,需要采取探究方法和建构主义方法。因此,创新和建构一个课程,一定要由适于学习的理论所指引,而且能够根据情境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从已知世界之旅到未知世界之旅”,引领学生在随机生成中动态发展。
三、建构课堂文化,夯实课程创新的坚实平台
课程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要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发展智慧。因此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各个教育阶段里应当达到的内容标准、成就标准和机会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无不渗透了新课程的教育目标。而要达成这些教育目标,必须落实在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交互主体”关系;教师,是为学生创造能够使其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应答性的“互动型学习环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作用于应答性的“互动型学习环境”。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既能习得知识,也能实现人格的成长。
对照上述三个关键要素,反观我校自2018年3月起大力推进的校本课程建设,就是在自觉开展课程创新的本土行动。我们需要注意:
1.校本课程是依据课程标准,审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特定学校实施过程中,对课程标准达成情况加以补充、完善的个性化课程。故校本课程开发的维度和空间应该定位在完成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内容体系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特定学校所涉及不到或者较为弱势的方面。相比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该彰显其独特性、个性化、唯一性。
2.校本课程的教学,不是把教参资料搬入课时计划,辅助教师串讲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讲到位;校本课程不是只在教教材,而是要运用校本教材教授课程标准所要求完成的教学目标,故需要学校主导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构建与实施以学校为整体的校本课程体系。
3.校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希望什么、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这是构建的起点;学校安排统一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任课教师、课程简介以表单的形式发给学生,以学生自主选择的形式来开设校本课程,这是实施的最佳选择。
4.强化校本课程临时班级的组织与管理。学生自主选择校本课程后,固有的常规班级被打乱,出现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临时班级,班主任由校本课程指导老师取而代之。学生对任课老师,既有陌生感,又有新鲜感,还有对新课程的期望。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当,可能会出现学生逃课现象。故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既要创造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给学生、给集体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要有严格的行为规范来约束,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评价管理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更是开发者、指导者、合作者、课堂文化的建设者,每接一个班,都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对该班的质和量进行认真分析,掌握第一手材料,摸准班级的实际情况,调整确定管理和教学方法。老师应让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目标、内容,展示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素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构建起“互动型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