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姐姐打弟弟”的视频火了。
“你打姐姐,姐姐疼吗?疼!姐姐打你,你疼吗?疼!那你为什么还打姐姐?”
“你要是打姐姐,姐姐也会打你。你要是掐妈妈,妈妈也会掐你。”
“你刚才打我25下,我都没哭,我就打你7下,你就哭啦?”
“你要是亲姐姐,姐姐也亲你。”
“你打别人,别人也会打你;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对你怎么样!”
面对姐姐的排山倒海,弟弟彻底蔫了!
孩子妈妈孙女士说,这个事情大约发生在两年前。当时,女儿6岁,儿子2岁。当时是早上,她和孩子们在床上玩,儿子手欠打了女儿。女儿平时都挺让着儿子的,很懂事。当时觉得挺好玩,真好手机在旁边,就录下来了。
视频里妈妈让弟弟抱一下姐姐,算是这件事就过去了。真心为这么妈妈点赞!
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免不了要发生一些小摩擦,如果我们不把这看成是问题,不随便干涉,也不生气,不怕吃亏,其实是在给孩子们传递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正常发展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
1、同等地对待孩子们
成年人往往会形成挑某一个孩子的毛病的习惯,而不是使用“孩子们”这个词语同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我们很难知道究竟是谁挑起了事端。你可能看到了大孩子在打小孩子,却没有看到小孩子是如何招惹了大孩子的,只就表面看到的事情就开始指责大孩子。往往一个矛盾没解决,又生起了更多的矛盾。
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天晚上,弟弟问我作业,我告诉他好几遍了,可是他还是不会,我也在写作业,就不愿意在告诉他了,然后弟弟就哭了,然后我就被妈妈骂了。我从小就比较听话,但是内心比较叛逆。
2、专注于解决方案,并让孩子们自己想出办法
大人经常对孩子有偏见,并且没有意识到自己多么严重地低估了孩子们提出他们能遵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的能力。当大人参与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时,往往会使冲突恶化。
经常有这样的新闻,原本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小矛盾,最后演变成两家人的拳脚相加,最夸张的看过一个父亲把另一个孩子打死了,真让人唏嘘不已。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经常为抢东西或者其他事情打架。妈妈开始的处理办法是问清楚打架的缘由,判断谁做的不对,就打谁的手,或者关小黑屋,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惩罚他。但小哥俩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还学会了推卸责任,有时甚至为了把过错推到对方身上而撒谎。
后来妈妈改变了方法,温和而坚定的请孩子们自己处理问题。结果,小哥俩相处越来越好,学会了协调,也开始懂得了谦让,已基本不再找她告状。
3、尊重孩子
孩子的内心是很单纯的。妍妍有一天拿着两个红枣在手上,看到她的一个小伙伴走了过来,她说要和她一起分享,让我带她过去。她递给那个小女孩,然后那个小女孩的奶奶不让她拿,她就往外推,结果推掉地上了。又过了一天,她正在吃红枣,又看见了那个女孩,她说我不要和她分享,我问她怎么了呢,她说因为她不要。然后我又问她要不要拿别的和她分享,她说好。
想想看,有多少次,前一分钟,孩子们刚刚吵完闹完,后一分钟又在一起开心的玩起来了,很多父母都会说孩子不长记性,其实孩子的世界真的没那么复杂。
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们闹矛盾,一有矛盾立马介入。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放大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孩子们学习解决人际关系的机会,还有可能让孩子遇到点冲突就觉得是大事,反而斤斤计较,心胸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