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那些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不然它要么就是数据要么就是信息。
我们时常以为我们看过了听过了的都是我们的知识。但是那些你听过的看过的信息如果你没能将它内化,进而让自己得以改变,那么请注意那不叫知识,最多就是你听过的段子比较多,你知道的信息比较多。换一种角度看,衡量学习是否是有效的标准是,你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没有得到改变。这就是那就非常流行的话:知道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一生。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我们经历三个认知优势的阶段:
第一个是知识数量构建的认知优势。这个阶段是谁知道的多谁就占优势,比如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的那部分人。
第二个是知识获取速度构建的认知优势。这个阶段是看谁获取知识的速度快,这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致的。
第三个是知识深度构建的认知优势。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获取速度的优势越来越弱,那就只能去拼深度了。
美团网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避免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根据二八定律,要用80%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那20%的临界知识,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平均的分配给各种知识。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曾经我就自己尝试着在工作之余尝试着兼职。做过婚礼主持人、小主持老师、外教助理、酒吧调酒师,一开始自己还乐此不疲的进行各种尝试,觉得新鲜又刺激,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标准的“斜杠青年”,陶醉在别人的赞美之中,可是每一个兼职都没有做多久,就以自己退出而告终。那时候不明白“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执行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结构能力都应该学,但是我们大部分人投入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不完全的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投入时间提升结构能力。然而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