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个人很喜欢看关于人性的讨论的作品,不管是纪实的还是虚构的。把自己沉浸在作者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任由那些夸张得让人害怕、心寒的故事迎头浇下。直到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类似的情景,就像见到车流不息发的十字路口——虽然你知道曾经撞死过人,但是还是会若无其事地走过去。
——题记
从一看到书名到看完全书,我一直在思考,“千万别把我当人”这句话中的“我”是谁,或者说这是小说里哪个人物的自白?一开始以为是“中赛会”组织里的人——各种溜须拍马、放弃尊严和良心。直到最后看到元豹不痛不痒地撕下脸皮,我想这就是“别把我当人”的终极结果了吧——有没有脸都无所谓了。
起初那颗想出人头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的心,被一个偶然又荒诞的机会激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原本机灵(甚至有点油头滑脑)的小伙子变得逆来顺受、任人摆弄,渐渐地洗去了内心的理智,失去了一身武艺,失去了脑子,失去了心,最终成为一个为了满足别人一切要求而活的没脸的人。
(1)一分钟告诉你这本书讲了什么:
一个为了坑钱的组织,借某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了的视频,一些带有盲目民族情节的乡镇企业家筹资,寻找“大梦拳法”的继承人。居然在一个机缘巧合找到了唐家,他们开始对他进行包装、培训,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做迎合“观众”的改变。过程渐渐不受控制,组织内部出现叛乱,警察也开始介入。整个过程中唐家被毁,家当被变卖,唐父被定为历史罪人,元豹被阉,最后札幌举办的变态忍术比赛中,元豹一举夺冠。确实最后的元豹已经失去了人的该有的七情、六欲、五感、自尊。
(2)也许作者想表达的是:
就像小说里被骂的文艺界一样,太多当局者的喉舌,人民生活的粉刷匠,让我们一点点被洗脑,相信我们被告知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就像崔健的《一块红布》唱得那样(略改动)——“这种感觉真让我舒服……看不见你我也看不见路……但是我想让你做主”。《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最可怕的病是没有感觉,没有是非观,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最后活在别人安排好的世界里,没皮没脸,庸碌一生。(日常表白我崔大爷^^)
“千万别把我当人”,当你开始这样暗示自己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把自己当做一件可以任人利用的工具,别人也会把你当做没有思想也不会痛的东西,那么,唯心一点来看——你在自己和别人眼里你都不是人,那你就真的不是人了。
(3)除此之外我想到的是:
我看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版的,没有自序,2004年版集的自序中这样写——
“关于文学,我越来越确定这是个人的事。这个世界很单纯,人和人之间需要的其实不多,互相了解只能横生误会。公众是个陷阱,为别人活着即使出自真诚也在技术上做不到。没有比想在别人记忆中不朽更自欺的。几千年算永恒吗?写作是一条狗,你不变心它就陪着你,也是一面镜,照着你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呢?”
没错,在看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也是在“找自己”,所以一千个读者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你用你看世界的方式来阅读,总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比如:
①乡镇企业家角度:不要坚信任何所谓的真理,因为你永远不能保证你获得了最全面的信息。人很容易被煽动,尤其是一腔热血又缺乏理性判断力的人,又愚蠢又可爱。
②元豹角度:“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不止适用于外交上。不要幼稚地以为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也许他们对自己是善良的),很多人在想你传达信息的时候是有目的的,这些目的可能忽略了你的感受,甚至牺牲了你的权益。假如你没有意识到这种洗脑的存在,并且也对这种“侵略”没有反抗,或者意识到了但不愿改变,甘愿沦为傀儡,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可言了。
最后,没有灵魂的人是可悲的,没有主见、懒得思考的人活该被人利用。所谓“我思故我在”,人的痛苦都来自于思考,但是做人的乐趣也来自于思考。
(4)分享书中的部分小段子
“你们根据什么标准打分?”
“印象,你认为不公平吗?”
“再公平不过了,不凭印象才怪呢。”
“这景色是不是像天堂的景色?”
“可我从没去过天堂。”
“那你现在就算到了天堂了,天堂也就这样了。”
“是吗?怪不得有人宁肯下地狱。”
“要是我回不来了,告诉大家不要哭。”
“你就让大家哭吧,别的忙也帮不上你。”
“我是饭店的服务员。”
“很有意思的工作。”
“是的,在工作中我学会了看人下菜碟儿,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了不起,这一手要练很长时间吧?”
“不难,一学就会。”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不能存妇人之仁。这不是针对那一个人。如果需要,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都会毫不犹豫贡献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已经把脸贡献了。
我算什么?不就是你们眼睛里的一个活物儿,只要你们都比上眼,我就不存在了。只有你们有反应,我才会感到自己在活着。只要你们高兴,我就会觉得自己活得特有价值。
(就酱,见识有限,只是分享一下读书体会,真诚邀请读过的没读过的各位看官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