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欲望乃人之本身,消除欲望也就消除人本身”,这意味着人活着就有欲望,而“欲望满足便无聊,欲望不满足便痛苦”。
这样人生哪里容易放得下,因此活着的人想完全放得下就是做梦。
遇事患得患失,放不下得失,就是放不下欲望罢了,这是很常见的情形,认识这一点不是为了彻底放下,而是为了能觉察自己这方面特点,适当缓解放不下带来负面情绪。
从自我中心局限理解放不下,可以分作三个方面,通俗说法就是“想好事,想不开,想当然”,这里的三个“想”对应的,正是三种不合理理念,即绝对化、灾难化、过分概括化。
第一个方面,是想好事。
人人都祝福万事如意,我们理性知道不会如此,不幸的是却成为头脑固执的想法,不知不觉“绝对”为生活就应该美好,人生就应该顺利,别人对自己就应该尊重。
这种绝对化念头就是常说的“想得美”“想好事”,成为习惯之后,遇到不顺利事情自然就会“诧异”,导致“放不下”。
举个例子,买了股票之后就认为要大涨才对,浮亏就觉得不应该,骂天骂地骂人家。再比如,工作不能出错,做事不能犯晕,别人不能出错。
那些遇到不顺就难受的人,放不下在于过分完美主义,想好事心理。
第二个方面,是想不开。
与想得美截然对立的则是想不开,这就是糟糕至极想法,遇事总是向坏处考虑,每天生活的沉重压抑无趣,如同《装在套子里的人》。
很多例子,比如眼红别人有钱有权有色,说不去羡慕嫉妒恨,心里却是比较之下压抑了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拿别人的成绩打击自己”,别人强过自己就是自己的失败。
再比如,心理障碍患者故事,测量血压偏高一点,立即认为接下来就会一直升高,一周以后血压200以上,人就完蛋了。医学检查怀疑有问题,等待结果时间吃睡不好,知道没事不相信,必须医生多次告知才慢慢接受。
第三个方面,是想当然。
凡事想当然,表现为感性处事,一根筋,过分概括化,贴标签。
比如,遇事急躁暴怒的人,就是把对方视作危险源,把对方看做攻击自己的敌人,这个念头太快以至于无法理性阻止自己适当反应。因此,需要刻意训练慢半拍。
曾经看到一个路标,前方和左方都标识为“北京路”,第一反应就是标识错了,如果遇到与人交流,就会脱口而出,这就是贴标签模式。事实上这个标识真不错,前方左拐弯罢了。
放不下是想好事、想不开、想当然,这些都是自我中心局限,虽不能根除,但需要缓解,如何应对呢?
应对就是“可以想,但不能单一方面想,要把这三个方面都想到,想好也想坏还想一般会如何”。这就是全分类思维,预先分类三种可能,相应应对,进行中和。
这也是思维转换,比如同样的人安排有区别,初看之下不舒服,转念一想,这属于安慰人的给人面子的鬼把戏,与实质利益无关,面子是人给的,没法强求,没有面子也没损失,何必在意让自己不舒服!咱走咱的阳关道,你走你的独木桥,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