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做自己”
我,从事生涯规划事业多年。现就如何从“做自己”开始发表一点儿个人观点。
现在的我好比时钟上的指针,忙忙碌碌不停歇。因为忙碌所以快乐,因为有了自己的追求所以快乐的忙碌着。开始了做真正的自己,这些问题也就找到了答案。
正因为认识了自己,才会获得内驱力,强大的内驱力足以促使自己去获得成功。追求,是获得内驱力的根源。改变平凡、人生意义都是追求的本意。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那既然认知自己如此重要,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认知呢?
认知自我。从认识自我开始,我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有些人也许一生都不清楚自己是谁?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必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无关优劣的“不同”。而在全世界60亿人当中,你最需要知道的一个“不同”的人,就是你自己。这就是“自我认知”。
过去的我,知道自己是个偏内的人,但不知道为何有时候也很开朗,爱说,一旦打开话匣子,也是个收不住的人。直到有一次,我做了一项专业测评,才终于确定:我是内向的人。内向与外向的区别是什么?心理学上有个学名叫“最优激励水平”,而内向与外向者的区别就在于,内向者的最优激励水平是高的,需要降下来,所以要靠独处,独立思考或者一对一,来让自己保持清醒和最佳的状态;外向者的最优激励水平是低的,需要提高到最佳的状态,就需要靠外界的刺激,可以通过聚会和朋友多的地方,来让自己保持更好的状态,恢复精力。
这说明,每个人的能量来源不同,有些人的能量来自安静的思考,有些人的能量则来源于社交。而我恰恰是前者,这也就证明了我可以一个月不出门,宅在家里,思考人生,并乐在其中的缘故。
当我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之后,就彻底释然了。我学会了自我调节,每次与人长谈之后或者演讲结束,我都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静静独处,恢复心理能量。甚至有时候,我会放过自己:那样热闹的场合,我就不去了吧! ( 以下是我从看过的一本工具书中找到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格拉姆对“自我认知”进行了多年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桥哈里视窗”。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按照自己知不知道和别人知不知道,分为四个部分: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公开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
第一,公开的自我,即别人知道,自己也知道的“我”。
比如:我长得比较瘦,他长得比较帅,某某的逻辑思维特别强,某某的歌唱的特别好等等。这其实就是“公开的自我”。
第二,秘密的自我,即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我”。
这部分个人认知有时候会被选择性忽略或者隐藏起来而不自知,所以需要自己挖掘出来。建议:拿一张纸,在10分钟内写下20句:“我有哪些______不为人知的一面。”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完之后藏好。然后用3天时间来观察对照自己的言行。3天后,从20句中删除最不符合的10句,再补写10句不重复的。再过3天后,挑出前面5句——这就是“秘密的自我”。
第三,盲目的自我,即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我”。
这时,有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吧?有谁能比我更了解自己的?还真有。我去年的时候,非常自信的去做一件事时,被一个耿直的朋友一句“你现在有多浮躁知不知道?”当时我是备受打击的,因为那个“自我认知”是完全没有认识到的,后来经过思考一番,发现了那个“盲目的自我”有时候需要朋友的真诚提醒才能意识到。
第四,未知的自我,即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的“我”。
了解这部分的自我,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测评工具。比如:想知道自己的真实性格如何,情商和智商是多少,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专门机构测一下。像MBTI、DISC这些专业的测评可以帮助大家去探知未知的自我。
书中还提到,自我认知具有刻度性和动态性。
遇到困难时,有人说“做自己”。一帆风顺时,会说“做最好的自己”。而“做自己”,是现实自我;“做最好的自己”,则是理想自我。所以,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
在“做自己”的路上,我认识到自我的潜能有很多,需要自己去探索成长的。并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定见,就是当有人对你抱有怀疑时,你能依然坚定内心的答案,不怀疑自己,相信自己,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做自己”——就是将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完美结合的过程。塑造一个自己的样子,而它与你的格局眼界认知是完全匹配的,这也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只有认知自我,才能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超越自我的可能。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