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是欢愉的,它带着热闹带着繁华的,带出生命的喜悦,一路摇摆着红红地升起来了,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大而白的太阳,月光照着阿珍,照着她高楼里的家家户户,此刻的人们在他们喜庆的筵席上想必也是接近尾声了,时辰不早了,该是醉醺醺的酒阑人散的时候,她知道的,影视剧里时常出现的镜头,宴会之后,满地绊的彩纸条与咂碎的玻璃杯,扶墙摸壁地跌跌绊绊回卧房去。
阿珍倚着窗口,从外面看进来,再低头看自己,虽然桌上也有装帖精美的月饼糕点,红灯绿酒,杯盏茶具,琥珀湖绿,微光闪闪,总归是少了一点什么,使她说不出来的难受!
是缺少了欢声与笑语,还有一个在灯影里晃来晃去的高大的男人的背影的屋里,这到底也是凄凄惨惨的不舒服,冷清清的客厅里只有她一个人,只有一轮明月幽幽地照窗坎,清辉洒进来,落在她的地板上,落在她浓浓长长的直发上,月光里的长发更长,更长了,丝丝的两缕鬓发很听话地帖在双腮,像是忠心围护它的主人,弯弯的一直到底,越发勾出了一个肉嘟嘟的鹅蛋脸,脸色有点苍白无力,也还是鲜奂得可爱,可以看看的!
今晚的月亮似乎格外的有人情味,低低地伏在屋檐上,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摸得到。
她不由得把双手举过了头顶,但是只伸了伸腰枝,瞌睡嘶嘶地爬上来,她移步换景,躺在床上了,那盏留恋着她的小灯,红色的灯光正照着她,整个城市静下来了,万家灯火在欢庆中渐渐暗下来,嘈嘈的喧哗的人声沉下去,沉下去……
她却是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任思绪任性地翻飞着,她母亲把握下的中秋节那么鲜明亲切的图案,和她奶奶老房子里的花布门帘,挤挤挨挨地争先恐后一齐来到她眼前!
有机会躲在童年的回忆里是快乐的!
那是中国风味的饭厅,一家人忙碌地庆祝中秋节,大圆桌上铺上了红桌布,桌面上放着绿豆糯米糍的茶碗,堆得高高的一大盘月饼,每一只上面点着个胭脂点,孩子们在桌肚子低下乱钻,粉红脸花布衣的妈妈捧着一大叠杯盘往饭厅里走,餐厅的砖地是青灰色的大方砖,青灰的空气里有许多人来回跑,一阵风来一阵风去,厨房间的灯暗忖忖的,白泥灶里燃着红红的火,黑黑的一只铁锅,蹲着一只大白鸡,炖熟了,咕噜咕噜像猫念经。
今天的妈妈从前房奔到后房,脚不沾地,耳防生风,忙得披头散发,真难为她,在那物资匮乏的青涩年代,没有太多的佐料颜色,简直是赤手空拳的,打造出十五六个人一桌的菜,又要好看,又要吃得,又还要够吃,腰间的围裙散下半天了也滕不出手系一系。
回到家的一家人都饿了,忙忙的点上蜡炬香案,祭拜祖先,感恩上帝给他们带来一年的好收成。之后就开饭了,大家说说笑笑,大口地吃,热腾腾的饭菜,酒酣饭饱,那一顿丰盛的晚餐在思想背景里与饕餮盛宴除夕的年夜饭齐名,直到现在还是回味无穷!
但是现在到底和从前不同,这样积极的全家福不多见了,不知为什么?都简单化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像她自己便是惨淡地面对屋里的金碧辉煌,感受着中国人嘴里的”对月长叹。迎风洒泪“的落寞心境,掰开一快月饼来吃,竟吃不出是什么滋味,干敷敷的一点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