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天: 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进退聊供给侧改革(2023-10-16)
任何企业在市场上都必将处在竞争状态,但是由于不同的行业的特殊性,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同样是价格上涨,需求变化就不一样,如汽油价格上涨的,人们对汽油的需求量明显受影响,但是自来水价格上涨,人们除了有部分节水动作之外,发现市场需求量变化不大。这个原因在哪里?因为一个城市在市场上出售汽油的有很多家公司,但是供应自来水的只有一家。
所以没我们定义竞争市场有三个特点:
1、市场上有许多买家与卖家;
2、买卖的东西是一样的;
3、卖家根据自己盈亏决定自由进出。
问题1:作为企业,如何在竞争市场上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是每一个企业创始人内心良好的愿景,做到利润最大化的前提条件:销量极大*价格又高!我们出售商品的价格一定高于行业平均生产总成本,也就是我们能够做到制造该产品的边际成本最低,同时竞争对手少,商品又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这种美好愿望的阶段是短暂的!
一旦有企业在市场上真正大幅度盈利,一定会吸引更多新的竞争对手进入该产业,因为有利润,一旦不断有新进入者加入这个赛道,必然就会造成该商品供给大于需求,造成生产过剩,进而引发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导致许多企业生产该商品的价格低于行业平均生产总成本,不得不退出市场,一旦有企业选择退出该市场,生产供应量逐渐萎缩,商品价格逐渐接近行业平均生产总成本,达到一种市场均衡状态。
这种均衡状态始终是动态的,一旦供小求,价格上涨,马上又有新的竞争对手加入赛道,接着生产供应过量,又导致价格下降,许多企业因为价格低于行业平均总成本,赚不到钱而且出现亏损,不得不退出市场…市场竞争企业自由进入与退出的力量驱使商品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这就是市场竞争均衡的力量,任何行业的竞争都是这样的,有的行业有数十万同类企业在竞争,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企业在竞争中生生灭灭,真正能够不断在赛道中脱引而出,穿越多个经济周期,成为百年老店能够继续生生不息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阐述,即“沉没成本”,也就是说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根本无法收回来,这种成本就是沉没成本,中国古语叫着“覆水难收”。创业是一项高智力游戏,如果我们没有把握好时代大局,没有构建好创业团队,没有打造最优的服务体系与产品架构,没有掌握突破性技术解决市场难题,没有将综合成本降到最低,我们就很难在市场站稳脚跟,一旦市场商品价格过低,而生产成本过高,就会不得不退出市场,一旦退出市场,前面投入资金与精力、时间都会变成沉没成本。以风险投资行业为例,一般的规律是投资10家创新企业,预计只有1家存活,另外9家企业破产,这个9家企业所投的资源都将变成沉没成本,所以创业就是赌博!富贵险中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楚的认知。
如何消化沉没成本?
平时下午,我们看到一些餐馆冷冷清清,为什么它们还要继续营业?通常情况一日三餐都是集中在早中晚固定时间,餐馆全靠这三个固定时间盈利,其他时间是淡季,淡季不等于没有客人吃饭,对于餐馆而言,当天的固定成本已经确定,如果能够在淡季再出售餐饮服务创造收入,即可以创造边际利润,又可以弥补可能的沉没成本。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问题2: 竞争企业利润为零,为什么它们还要留在市场上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不一样造成的,会计利润计算的都是显性成本,忽略了隐性成本,隐性成本包括创业者个人与资金投入的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只要会计利润为正,许多创业者还是会硬挺企图熬过这个冬天,实际上从经济利润来看已经入不敷出产生亏损,难以维持。这种企业虽然谈不上是僵尸企业,但是一定属于鸡肋,要死不活,活也活不好,死也死不掉,如果不果断采取决断,几年下来,继续要死不活,得不到根本性突破,那就资源大大浪费了。
对于竞争企业利润为零,为什么还要留在市场上?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市场失灵造成,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出手,采取强制手段来扭转市场结构不平衡,以解决市场竞争失灵的问题:
针对我国生产过剩,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问题,党中央在2015年就发起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背景如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危机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摘自网络文章)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二是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的制约,而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时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四降一升”的突出问题: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结构错配问题严重,而其背后有着体制机制的深层原因。有些学者对这些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概括,主要是: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管理制度僵化,自然资源消耗过多过快;金融抑制明显,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科技教育体制僵化,创新“驱不动”;政府管理与改革不到位,制度供给滞后。同时,已经持续了几年的扩大总需求政策面临财政、金融等风险加大的制约,需求管理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单纯依靠刺激内需越来越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
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是中央首次把“三去一降一补”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在这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包括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主要是优化供给结构、矫正资源错配和促进产业升级;去库存是指减少部分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的过多库存,主要是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去杠杆是降低整个经济特别是企业部门、地方政府的过高债务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供给领域安全;降成本是降低企业成本负担特别是税费、融资等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负担,缓解企业经营发展困难,促进供给能力和效率提升;补短板主要是加强薄弱环节和短板领域建设,推动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和提高发展协调性。这几个方面都是我国供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需要依靠调结构、促改革去化解矛盾的重要内容。
截至2021年6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已实施了5年多,主要政策不断向纵深推进,由扩展范围到重点推进再到提升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总体上取得了许多有形和无形的重大成就,与宏观调控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等一并引领带动其他政策,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应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等带来的挑战,使我国经济渡过了“三期叠加”、“四降一升”等时期,推动了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并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以上摘自《经济研究》2022-11-1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郭克莎)
结论:
从我国最近6年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来看,发现要求那些经济利润为零的国有企业主动退出市场竞争是何其的艰难,这部分国企,因为有国家银行给他们输血,它们宁可继续留在市场上等待,哪怕成为僵尸企业,也不愿意主动退出市场,因为这涉及与市场竞争无关的一些利益,如:地方财政、国有企业员工就业、债务问题等等,当然对于私人企业而言,不赚钱,就得立即退出,不退出就负债累累,企业 创始人需要承担财务风险,因此针对私人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市场竞争来解决。可是国有企业不是纯粹市场竞争企业,还兼顾其他复杂利益,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需要中央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强制性推进,以达到迎合市场需求的最佳资源配置。
曼昆《经济学原理》余超林解读之16:企业在竞争市场上进退取舍聊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