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212 一明心悦读
民间流传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还有一句古话是“三岁定八十”,这里的三和七指的都不是孩子具体的年龄,而是指孩子幼时的行为方式能够判断孩子未来的发展。故而我们能够了解在婴幼儿及童年阶段,其成长经历对每一个人未来一生的行为习惯,乃至性格和命运都要重要的影响。今日有缘学习了乔尼丝.韦尔的《被忽视的孩子》一书,颇有感触,特与大家分享之。
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为我们剖析了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中有一个案例令笔者影响特别深刻。话说,有一天有一个叫凯瑟琳的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在沙滩上玩堆房子,玩得很愉快。正玩得高兴的时候,突然她的妈妈说:“到点了,过来,你的爸爸不可能整天陪你玩一天。过来妈妈陪你读书!”然后那个爸爸也没有特别任何反应,爸爸就开始收拾那些东西,把沙子全都拍掉,然后凯瑟琳非常失望地从那个沙坑走到妈妈这儿来听妈妈读书。可能很多人,认为只是一个十分平常的现象,不用怎样大惊小怪的。实则,细细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感受了极大的被忽视感。因为她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间就被打断了。妈妈只是语气生硬的终止了,认为该学习了。那么,很可能凯瑟琳在那一刻就会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植入自己的不重要感、空虚感、失落感等等,还可能产生其他影响深远的一些不好感觉。换一个角度,如果妈妈能够在这一个过程中,对凯瑟琳能够表达更多的欣赏和看见,那么将给孩子带来更多安全感和自重感。比方妈妈可以这样说:“凯瑟琳,妈妈看见你和爸爸玩得特别开心,妈妈很为你高兴。同时,你应该知道,爸爸很忙的,有很多工作要做。你看爸爸在有那么多工作要做的情况,还是陪你玩了大半天,你要赶紧谢谢爸爸哦。来,过来吧,现在轮到妈妈陪你玩学习讲故事的游戏。”当然爸爸也可以用类似这样话,来代替沉默:“谢谢亲爱的凯瑟琳,爸爸和你玩得特别开心。另外你妈妈说的没错,爸爸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哦。今天就玩得这儿了,接下来,轮到妈妈陪你讲好玩的故事哦!”《圣经》里说“言即肉身”,中国的古老智慧同样告诉我们“口为心之门户”,因此我们就能感受在童年阶段,父母不同的表达方式将给孩子带来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笔者曾经现场看见一个妈妈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过程,那个孩子很调皮,边做作业时边用铅笔去戳书桌旁边的电脑屏,妈妈多次制止无效后,就大声说道:“这很贵的,坏了你要赔的。”孩子回话道:“没事,我储钱罐里有钱,可以赔。”妈妈再生气说道:“你赔不起的,这是你储钱罐很多倍的钱呢!”过一会儿,笔者借孩子不在现场的机会,给那位妈妈反馈说:“你千万以后不要和孩子说这样的话,如果长期和孩子说你赔不起这样的话,那么孩子从小内在就生发出很多匮乏感,长大之后就遇见很多问题。比如说不配得感,赚钱不容易,自卑感等等。”笔者曾经也陪伴过一位女性,因童年阶段在原生家庭一直在付出,后来感觉无力改变家里的糟糕状况,就考大学远离家庭。然而自己在成年后,因童年留下的匮乏感、无力感等问题,深深影响了自己和爱人的关系,乃至在婚姻中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异常痛苦。
从小看大,从童年看成年,随着越深入学习和践行后,笔者越发感受到原生家庭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如果此刻,你已成年,不幸也曾在童年被忽视过,那么需要学会自我关怀和自我疗愈,比如听音乐、参加心灵课程、保持正念当下练习或是培养自己其他健康的兴趣爱好,都可以。你需要做就是好好的爱好自己,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好起来。借一念我行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让我好起来,是一件伟大且崇高的事情。”因为只有自己足够好,才能更好的照顾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成长历程中必要的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