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或许正是受这句话影响,中国人非常明白“习”的重要性,并将其渗入到民族血液里。
从商代甲骨文中的“习”的字形来看,上面为羽、下面为日,据说表示鸟在日光下练习飞行。后来,由鸟儿在日光下扇动翅膀、练习飞行,慢慢引申到反复学习而熟悉,再到因多次接触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即习惯等等。
那么,如何理解“习”与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呢?
——学是习的开始。当我们对未知事物或知识充满好奇心,就会充满学的动力,即愿意主动去掌握它、了解它。这是我们不断接触、了解这些新鲜事物的根本,也是后续的“习”的前提。
——习是学的延续。很多事物不是一学就会,或许是因为不太好掌握,或许是容易遗忘,或许是理解不深、不清楚深层含义等等,这都需要我们重复地看、不断地想、不时地记,满足我们学的初心,夯实我们学的成果。
——练是习的手段。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不断打磨、苦练,出力、出汗,才会让自己学得牢、用的好、技艺精、本领强,才能在考试的时候作答如流,才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才能在发生危险时沉稳应对。精彩出于训练和磨砺,无练不成习。
——复是习的态度。小事、易事重复千百遍,就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重视小事、莫鄙易事,有为其循环往复、不怕单调枯燥的心,就很难不成功。正如,王羲之为了一个“永”字,用了多少纸、多少墨、多少笔,谁能知晓?
——惯是习的成果。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因为反馈的延迟性,要经历学习、练习、复习的长期过程。因此,要对好的习惯进行及时、正向反馈,这样习惯就更容易长期坚持下去。
今天,我们又如何用好“习”字,该有怎样的态度呢?
——鼓励学习,敢于探索。从社会、单位,到学校、家庭,要全面营造学习型氛围,抵制从娱从易的氛围和引导,探索有利于每个孩子、每个个体的学习方式。树立“人人爱学习、个个可成才”的全学习模式,避免单一的选拔式育人、选人、用人模式和标准。终身积分制、多元化培养和用人机制,或许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勤于练习,做精做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每个学习者、从业者,刻苦练习,对自己的学习、技艺,精雕细琢,打造“工匠中国”、“科技中国”、“品质中国”,让每一位用心做事的人,获得无上光荣和持续收益,都是受社会尊重的成功人士。
——耐心复习,心沉气静。从于一业,不怕乏味。站在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样的急躁情绪和浮躁心里要不得。在社会舆论导向和体制设置上,要避免一夜暴富、一夜爆红的现象发生,要避免科学明星比不上流量明星的情况出现。导弹重于脸蛋,科学大于颜值。全社会要心沉气静,“习”才有用武之地。
——塑造习惯,终身受益。一个好的习惯个人得福、社会受益,如爱学习、讲公德、做善事等;一个坏的习惯个人受害、社会受损,如爱造谣、损公物、缺公德等。
不习无以成事,不习无以成功。在今天这物质日渐丰富、网络日渐快速、传媒日渐多元的时代,我们却更需在“习”中看清自我,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有耐心,对爱人有包容心、对家庭有责任心,对社会有爱心,对国家有红心。有心习不断,有习心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