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们的冰块吗?
嗯。
寒冬里的冰块,还可以干嘛呀。
不回答。
今天,我们来给冰块滑滑梯,就像xx今天滑滑梯一样,好不好。
很高兴的点头,好。
今天xx滑滑梯,是怎么滑的呢?稍停,不回答。是不是从高处往低处滑下来的呀?同时,抱着孩子,从高处往低处降,来了两三次,孩子很高兴。
孩子很配合地就坐下来了。
拿出冰块、积木。怎样才能搭一个滑滑梯呢?有高有低?来,我们试试这个积木。
于是搭出了积木,一高一低。
低的积木就是很简单,直接用三角形的长边。高点的三角形,垫起来,两倍高度。
xx怎么滑滑梯的呢?来,我们也给冰块滑滑梯吧。其实,我说完了之后,应该给孩子留白的思考时间,而不是直接拿起冰块就示范了。简单的动作,影响还是很大的。
场景1:
于是,就开始玩了起来,高的积木冰块滑的远,低的积木滑的近。和孩子同时在不同的滑滑梯滑,或者滑了一个再继续滑另一个。但是孩子很容易就继续拿同一个积木,因此有时候没有直观地看到距离长短。
在积木滑梯上玩的时间不短。刚好冰块融化的很快,就用大小不同的冰块感受同一个高度的滑行距离,感觉冰块重量太重或者太轻都会影响距离,而不是一味的重量重就滑行的不远。
场景2:
接着就在不同的媒介上滑滑梯啦。问xx还可以用什么来做滑滑梯呢?有高有低,相对平滑。自然孩子答不上来。于是,就拿出准备好的蜡笔盒套。这个真好玩,调整角度大小。刚开始这个盒套大概10°左右斜躺,孩子特别喜欢这个角度,给积木滑,滑不动,放上冰块,缓慢滑行,但是经常到了盒套边缘就下不来,于是等冰融化,更多水,更滑顺利再看冰块溜下来。其实,我发现他的注意力在这里只能停留1分钟左右,因为旁边还有冰块可以滑。于是,我是加重语气来引导的,感觉氛围这样的方式不太好。
慢慢地,就把盒子的角度调大,目测45°-60°之间冰块滑行的特别远。直至接近90°,还真滑不远。另外,也在盒子的两侧进行实验,有坡度的可以滑行,而内斜坡的,则是直接掉下来。我们观察了好几次,简单说是有坡度,另外一面是冰块都没位置站稳,有点像悬崖,所以就掉下来了。感觉自己解说不够,但是冰块够滑行或者掉落就很直观了,留着以后孩子自己解决吧。同时,我们也在盒子上溜积木,积木经常溜不动,粘住了,而冰块很快就滑下来。
场景3:
给三角形积木穿上盔甲——锡箔纸。亮闪闪的锡箔纸,我给取名是盔甲。这个盔甲有的是平滑,有的是故意弄皱的,看冰块是否滑行的一致。平滑盔甲,呼,一下子就溜的很远,但是皱巴巴的盔甲则还不如不穿衣服的积木呢。问孩子为什么呀?自然又是不懂,但是拿着积木不穿盔甲,穿平滑和皱巴巴的盔甲在孩子的手臂上进行感受材质的不同,并用语言进行描述。而后再继续实验。
每一会儿,孩子就把盔甲给脱下来了。嗯,锡箔纸盔甲是不是很好脱下来呀,而且一不小心就被撕破了,好薄呀。后来,我给锡箔纸简单卷一下,变成了银色花朵,看着也很漂亮。
其间,问水是哪里来的,孩子指着冰块。我知道他的意思,虽然不说,但是内化了。就如,今天自己说热气球一样,有听进去而后孩子自己再输出。
总结:
多问些问题,留白,互动;
按着孩子节奏走,不管怎么玩,喜欢就行,适当引导就行。就如积木也可以滑滑梯呀,孩子很不错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