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如花香,让我们的生命多了芬芳,多了欢笑”这是小学时看的作家李晓玲的书里的一句话,那时很喜欢这句话。
在新疆出生后,因为生活不易,爸妈把我留在了老家爷爷奶奶身边生活。儿时很快乐,村子里有很多小伙伴,那时的生活无忧无虑,印象里只有开心,没有难过。有两三个要好的玩伴,现在依然记得。
长大后再回老家,只见过其中一个伙伴,大家已经变得很陌生。还有两个,已经不知道去了哪里。但是我会一直记得,七岁之前,她们陪我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
上一年级时妈妈把我接回了新疆,一开始我没有玩伴,总爱跟着哥哥表哥玩,他们男生其实很烦我,不希望我跟着。
后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有了第一位玩伴z,我们住在一座山里,经常结伴在满山跑着玩,一起分享好吃的零食,一起做游戏,一起看过很多电视剧。她和我也是一个小学,不是一个班,除了上学的时光,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一起玩。
小学的四年级之前,在班里我一直有一个好朋友y,在学校里我俩可谓是形影不离,下课一起上厕所,体育课一起玩,放学一起结伴回家,我记得她很会画画,画画很好看,有个弟弟在别的班。她家是看后山的,后山里种了很多花草树木,我们一起摘野果子吃,她会带我到她家玩。
大概四年级时她转学了,因为她家搬家了。从此在学校我变得很孤单,像只落单的鸟,挺不适应的。
后来班里有的同学会主动跟我玩,我也渐渐习惯了没有y的陪伴,她转学后有回来看过我一次,我们简短的聊了会儿,小学的我们,没有通讯工具,所以后面渐渐失去了联系,偶尔会想起她,想念那些在一起的时光。如果没有失联,我想我们也许会是一直的好朋友吧。
上初中后,z和我成了一个班的同学,我们依然在一起玩耍,也有新的同学加入我们,其中有我的小学同班同学。除了她们,班里其他同学也有些合得来的,大家在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中学时代。
那时的天很蓝,草很绿,校园里的时光美好又单纯,夏天操场上打水仗,冬天打雪仗,一起刻苦学习,唱过同一首班歌。那是再也回不去的校园时代,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时光,那时的友谊纯粹的像水晶。
小时候以为一辈子很长,长大后才发现,小时候同一座山认识的人,还有很多在这个城市,有些同学也留在这里发展。
初中时的同学当时已经有了通讯工具,只是现实我已经没有和她们在再联系,因为身处的生活环境都不同,朋友圈里能偶尔看到她们的动态。
我也从不善于主动维护朋友关系,直到现在来往最多的一个同学J,也是因为她经常主动联系,才一直维持了下去。
工作后我也没什么朋友,唯一一个经常玩的,就是舅妈妹妹的女儿,算是沾点亲戚吧,大家住的很近,生活工作一直有交际,所以联系的也最频繁。
由此可见我是多么不善于结交朋友,不是不想交朋友,而是不爱主动结交朋友,不会主动联络感情,这是性格问题。
学生时代后真的很难再有纯粹的友谊,因为学生时代不用为了生计奔波,大家不用考虑生活的琐碎,除了学习,就是愉快的玩耍。
工作后,我们成熟很多,需要考虑的也很多,需要挣钱养活自己,慢慢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每天为那碎银几两,在工作地和家两点一线奔波,闲暇的时光少了,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维护友情。
工作之余的社交大概就是同事们一起聚餐聊天,逛街,也只是短暂的欢愉,一旦离开了现有的工作环境,大家便会很默契的不再联系。因为各自的生活没了交集,每个人会有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同事。
不知道为什么,年龄越大,越难遇到投缘的朋友,而且维持友谊也是一件很难的事,距离太近会没有分寸感,距离太远又会生疏,所以这个距离得把握的恰到好处,才能走的长远。
友情之间还不能有利益的牵扯,一说到利益,成年人的世界差距也很大,每个人的生活层次各有不同,每个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三观,种种因素,使得结交朋友变得越来越难。
久而久之,我已经习惯了没有朋友,对于友情和爱情,我一直都是一种态度,从不刻意讨好,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你需要我时,我会出现在你身边。当你不需要我时,也绝不打扰。我会默默消失在你的世界。
还有种朋友曾经很要好,无话不谈,甚至我不说话,你也能懂我,只是后来彼此的三观变了,虽然也很想像从前那样靠近,但是却无法能有共同语言,无法再感同身受,说不清哪里变了,可是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
对于有没有朋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也不要对朋友期望过高,这样你才会生活的轻松自在,少很多失望。
曾看过的一本书里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带着一颗孤独的灵魂来到这个世界”,越长大越深有体会,孤独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你有着多种身份,但你始终是你自己。
人生确实像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我们中途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的旅程又各不相同,所以终将面临告别,散场。那些陪伴我们路程最长的人,一定是和我们有着相似路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