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5岁最后的一天,明天就要迎来26岁的第一天。人生能有多少个25岁呢,四个25岁也是最多了吧,也就是说我的人生已经过去四分之一。手机剩下75%电量的时候,免不了心慌,开启节能模式,翻找充电器,更何况人生呢!可惜的是人生不是手机,没有节能模式,也没有充电器。过去的已经过去,不会再来,时间也不会过得慢一点,唯一能做的可能是少睡觉吧。但时间的长短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也不是人存活的价值,自己的一生要活得怎么样才可以在墓志铭上写道:此人不枉费此生。怕是得用一生来回答。
按照惯例,追忆往昔是筹谋未来的必要准备。像是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提的一个问题或者试验:如何才能在麦田里摘到最大的麦穗。身处麦田,难免觉得有无限的可能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当局者迷,唯有回头看,多分析,多观察,发现麦田的生长规律才能在下一步做出正确的选择。身处自己的麦田人生长河,年纪轻的时候总觉得未来无限可能,人们也总对少年少女抱有最大憧憬。一旦年岁增加,期待值回归到平均水平,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凤毛麟角的可造之材早已显露于世。也就是这样自己落入其他人构成的麦田海洋之中,更加难以找到自己的大麦穗。人总在寻找世俗认可,尤其是人成长的过程中,等到自己可以获得世俗认可之时,却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是自己以为是自己想要而其实是世俗所加在自己身上的。
在我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听到了太多的声音告诉我从众是最为稳妥的选择,尤其是来自自己家庭的声音。现在想来,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在掌握有限的生存之道的情况之下,就他们所知道的和所经历的而言,很难给出对于我这一代而言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代沟大到可以说是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也不足为奇。可面对自己充满信任和无助的眼神,也只能给出他们那个年代里集体主义色彩之下最可靠的处事之道。问题可能还是在于我自己身上,缺少反思和总结,没有更早地认识到这样认知偏差,盲目相信,养成了路径依赖。所以导致自己虽然是90后,但是在行事风格上可能更靠近80后。这也是经济基础导致的,自己生活的小镇经济远落后于当时的大城市,就像是当下的中国和印度。我在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的时候,发现当时有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的,就是互联网,可惜当时主要用来玩游戏和看电影了。我也高兴看到现在身处偏远地区的少年少女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大的世界。
值得庆幸的是,相比现在更加复杂的世界,以及各种物质的焦虑,当时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简单,或者说我接触到的人际关系简单。都说不患贫,患不均,当大家经济状况都处于相对差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更多选择守望相助,物质虽贫瘠,但是内心充盈。这样的结果让我可以心无旁骛地完成学业,相对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由此而来的内在冲突加剧,感觉自己除了学习好点,毫无优势,心理上失去优势之后,犹如洪水决堤般给内心带来千疮百孔,自己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治愈自己,得到真理就是越是追求外在的东西,越是让自己心虚。于我而言,重建自己的内心堡垒比起什么都重要,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无所畏惧的面对一切。
所以,我告诫未来的自己心态要稳,萦绕在内心身处的负面情绪像修仙小说中的心魔,唯有斩断心魔才能升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