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18:48
我一直是个胸无大志的人,直到三十岁生日前夕,我对自己许愿:活在自己和大家的心中。
后来有人说,这个愿望也太勉强自己,关键是勉强大家了。所以,我退而求其次,立志做个有趣的人。
想必这个愿望可以和许许多多人产生共鸣,原因就是大家都和我一样,想在无聊的生活里找点乐子,并希望这乐子的发现者/发明者是自己。
可是,我对于“有趣”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
我以为,“有趣”即是“与众不同”。
18:57
5/16 08:09 续
以前有个同学曾总结过一件事,他说他真的不知道,现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个人不打游戏,不看动漫,不打牌搓麻,这人活着还能干嘛。
我就是这样一类人,并且坚信我是有同类的。
确切地说,我从这些事中感受不到真正的乐趣。那么,什么又是真正的乐趣呢?我曾一度以为:做着小部分人做的事,时不时地分享一些怪异想法,“奇葩”式地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与众不同”地藏匿于众人之中,那就很酷了。
所以,当其他女生在翻日系杂志的时候,我在看军事报刊;当其他人喜欢当红明星时,我欣赏老演员;当有人在玩滑板时,我在玩手指滑板;当还有人在最后两个月高考冲刺的时候,我已经满足于最后模考成绩,自动待机了……
类似享受“与众不同”的感受要追溯到中学有一次迟到。我踏进学校边门的时候,正巧碰到大家早操退场,我一个人背着书包,混在其它班的队尾走进教学楼,竟然有些兴奋。
无从解释的兴奋。我想只有兴奋是相对恰当的形容词了。
08:28
5/17 08:01 续
我到现在都觉得这种“兴奋”是带有些病态色彩的——或许就是间接在寻求关注度。
接着,我观察几个迟到同学。他们有的和我一样,默默从边门进来,混在早操退场的队伍里;有的穿梭在垄长的队伍间,试图在全班同学回到教室前坐到自己座位上;还有人干脆大摇大摆走进自己班级的队伍里,和同学有说有笑起来,好像他/她与其他人的区别只是多了个书包而已。
我看着这些不同方式的“求关注”,直感觉有趣。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注意到需要在公众面前学会控制表情这门学问的。
08:10
5/18 17:37 完
其实我也早就意识到,“有趣”这件事相当困难,保持“有趣”就是难上加难了。
这就像,每件事做到最后,兴奋度永远不可能超越第一次。这也是为什么,越长大,乐趣越难以获取的原因。如果你还是想要尝试保持“有趣”,那你就得保持“兴奋”。
这不光是拥有学习的劲道,还得拥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路和无限探索的精神。
首先是反其道。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也不难,无非就是:大部分人在做的事我不做便是。我们把“流行”看作一个大酒坛子,每一个流行之物都是一款迎合大众口味的美酒。当大家都纷纷跃入时,你只是站在边上闻闻酒香,看看里面群魔乱舞。然后你转身,去寻找其它酒坛子:那些曾经储存过绝世美酒的坛子,如今被世人遗忘在角落的;那些做工粗糙但原材料很用心的;甚至是那些尚未完工、被搁置的……你捡起其中一个。
这就是反其道。
接着就是发挥探索家精神的时候了。你需要关上耳朵,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备好一生的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心力,好好打造这个坛子。
“有趣”真的好“难”。
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