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没有准备,也没有写初稿,虽然我的初稿都是终稿,因为实在没时间修改。
但是也没有做基本分析,因为今天看了一本书叫做《ASK。反直觉销售》作者是一个美国人,莱恩、莱维斯克。看书上的简介,说他曾经就凭一台笔记本加450美元,孤身前往上海创业,然后创造了一个帮助人们快速提升网络销售额的公司。
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燃?
反正我一开始想象的是,一个孤胆英雄,一个创业家的故事,最不济,也不会低过那个环球做生意的家伙把?(有本书叫做《和全世界做生意》)
于是我开始翻看,也是我自己大意了。
说起营销书,中美其实都差不多,边讲故事边吹。而特别是作者是个美国人,吹他在美国的创业故事,我们完全无法考证啊。
这类书我看过很多,应该是很有经验的,但是结果中招了。
因为这本书有个巧妙的地方,他先说故事,告诉你后面是干货,你要是急呢,你就先看后面的干货方法论,要是不急,就先看看他讲自己的故事。今天我不是很急,所以我选择了先看故事。
当看到作者说他决定去中国,和妻子一起,有一份待遇非常好的工作,好到什么程度呢?我举一点,公司给他准备的公寓里有管家,并且这是报销的。
我隐隐就觉得不对了,因为这不是个孤胆英雄啊,而当我看到他决定从公司辞职,然后回到美国创业,只有一台电脑的时候。
我知道,坏菜了。
因为编辑既然用上把经历调转,然后刺激你的感官和想象的下作手段的时候,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基本没有指望了。
果然,看下去就是他创业的故事,用了反直觉销售法,建立了非常牛叉的销售模式,并且在几十个小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好吧,这种牛对于我这种读了很多营销书的人来说,其实不算什么,起码还算是符合逻辑的吹吧。
那么来到干货篇,通篇讲了个什么东西呢?
就是调查问卷。
是的,你么看错,就是这个东西,作者认为的直觉销售是什么?就是直接问客户,你要什么?反直觉是什么呢?你先说你是什么需求,具体情况,然后我告诉你,你需要的可能是这个。
额,这是个很高难度的营销手法么?这样的知识在销售界和营销界,不是常识么?
至于怎么设计邮件,怎么设计调查问卷,倒是有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最有意义的可能在于,他设计了一个转点问题的环节,就是直接问客户,你为啥不买呢?因为接受了前面的一系列调查,最后没有购买,确实是个奇怪的事情,那么了解了这个原因,起码对客户数据收集做了一点贡献吧。
就是这样一本书,看完我庆幸一点,就是我没买,这本书是图书馆借的。
不过这也出了个问题,每天一本书,如果今天读到了坏书,我该怎么写呢?
我其实也设想了,是不是就勉为其难的夸一下?毕竟还是有些闪光点的嘛。但是这样的文章,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真有朋友因为看了我的文字,去买了这本书,我岂不是有骗人上当的嫌疑?
所以,回到文章题目,全世界都在瞄准你的情绪。
其实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本书的作者简介,就像我前文所说的,这个简介会让你产生看这本书的欲望,这样的文案才是需要学习的地方。
而这个简介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呢?
挑动情绪
当你看完了简介,对这个作者升起了和我同样的想象,那么你很有可能就买下了这本书。
关于这样做是否道德和对图书市场未来的损害,暂且不谈,因为明眼人都知道,这样是没有未来的。
但是关于挑动情绪这块,倒是现代商人最常用的方法,所有的产品宣传,都在朝着一个目标使劲,就是挑动购物者的情绪。
不管是超市食品区现做食品的香气,还是逢年过节时候播放喜气洋洋的音乐,又或者将糖果玩具放在收银台的地方。都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刺激用户情绪和欲望,让用户产生行动。
这样想想, 有点细思极恐,因为确实你发现如果你进入了一家商场或者一家超市,他们的任何摆放和结构,都是瞄着你的情绪去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去超市总会买一些之前没有不想买的东西的原因所在。
那么当全世界都在瞄准你的情绪,想掏出你的钱包,该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也是最管用的办法是,觉察。
用心观察自己,体会自己的情绪波动,养成一个习惯,当你想做什么活着想买什么值钱,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
获得答案以后也别急着行动,体察一下这个答案带来的情绪和感受。
然后如果判断真的是需要的东西,就直接买吧。
当然,这个方法需要一定的练习,但是练习纯熟以后,会发现,不仅仅是购物欲可以控制了,其实很多的情绪都可以控制了。
其实用控制不太确切,应该叫做和情绪相处。
当世界都想用情绪让你付账,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会和自己相处的模式,让我们只为自己想买的产品来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