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能人辈出,为何单单把“春秋第一权臣”的头衔给了祭足?除了祭足其本身扶持五任君王的功绩,智慧如海之外,出场早、政治生命长久是祭足秒杀其他春秋名相的两大法宝。
祭[zhài]足(?—公元前682年),字仲,又称祭仲。郑国祭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谋略家。
要说祭足的功绩,就不能不说郑国的历史。
郑国刚出场时不算大,也不算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身死国灭,当时护驾的郑伯也壮烈牺牲,随后即位的周平王封郑伯之子上卿,负责管理朝政。这就是郑武公。
郑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寤生,次子叫段。郑武公死后,长子寤生即位,这就是著名的郑庄公!
郑庄公初一上位就面临着一大困境:兄弟段对王位虎视眈眈,内有王后支持,外有坚城封地。如何恰当地除去兄弟、生母的威胁,巩固自己的王位成了郑庄公最重要的问题!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郑伯克段于鄢》
在这段诞生了“滋蔓难图”、“多行不义必自毙”两条成语的著名对话里,祭足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录当中,祭足也通过这一段对话成功上位为郑庄公的第一心腹。
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还有一段对祭足的特别描述:
大臣公子吕在朝堂上说段有叛逆之心,但庄公不置可否。公子吕于是找祭足诉苦,祭足却说:
“主公才智兼人,此事必非坐视,只因大庭耳目之地,不便泄露。子贵戚之卿也,若私叩之,必有定见。”公子吕于是私下拜见了郑庄公,果然和郑庄公达成了对付段的一致意见。
公子吕出宫门后叹道:“祭足料事,可谓如神矣。”
之后祭足更是忠心耿耿跟着郑庄公南征北战,“克段于鄢”,一举端掉国内动乱的祸根;击败卫燕联军;郑国在这一期间的文治武功简直可以媲美“春秋五霸”,于是被后人称作“春秋小霸”。
若干年后,周平王去世,太子从郑国回归即位的路上病死,于是太子之子继承了周天子之位,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刚即位,年轻气盛,觉得朝政不能再被郑国把握了,而且对自己父亲在郑国做人质并且病死在路上一事耿耿于怀。年轻人想做就做,第二天上朝开会就把郑庄公给炒了鱿鱼。
桓王早朝,谓郑伯曰:“卿乃先王之臣,朕不敢屈在班僚。卿其自安。”庄公奏曰:“臣久当谢政,今即拜辞。”遂忿忿出朝。--东周列国志
郑庄公回国之后很生气,有大臣出主意说干脆出兵废了周王另立新王;还有大臣说君臣有别,还是去觐见一下,给周王服个软;
祭足两边都不得罪,就说:二位说的都有道理,干脆二者兼之,我领一部分人到周的直辖地,就说今年郑国遭了天灾,跟周王借点粮食,要是周王派人追究,就推到我身上,要是就这么算了,那再去觐见不迟。
于是祭足就偷割了成周、温两地的麦子,看周王也没啥脾气,郑庄公才打算去觐见周王。结果很尴尬:
周王见了郑庄公就说:卿国今年收成怎样?
郑庄公:托大王洪福,今年风调雨顺。
周王:幸亏今年年成好,成周和温地的麦子朕可以自己留下来吃了。
郑庄公:……你们聊,我先走了。
桓王既不设宴款待,也没回赠礼品,只叫人送来十车黍子米,还捎话说:“这些留着郑国备荒吧。”
郑庄公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就埋怨祭足:我说不来,你偏要我来,现在你看看,受了一肚子气还没出撒。
正好大臣周公黑肩因为支持周桓王的小儿子,想给他找个外援,于是乘此机会偷偷送了郑庄公两车彩绸。
祭足灵机一动:大家都知道我们朝见周王来了,干脆把彩绸分开放到十车黍子米上,就说是周王赏赐的重礼。然后假托王命,号召列国,就说宋国不听话,周王命我讨伐,其他诸侯肯定响应号召。
于是郑国以此为借口号召诸侯国讨伐跟自己不合的宋、卫联盟,果然大获成功。
祭足曰:“郑之朝王,邻国莫不知之。今将周公所赠彩帛,分布于十车之上,外用锦袱覆盖,出都之日,宣言‘王赐’。再加彤弓弧矢,假说宋公久缺朝贡,主公亲承王命,率兵讨之。以此号召列国,责以从兵,有不应者,即系抗命。重大其事,诸侯必然信从。宋虽大国,其能当奉命之师乎!”庄公拍祭足肩曰:“卿真智士也!寡人一一听卿而行。”--东周列国志
郑庄公在位43年,祭足外交、内政、军事都表现出了高超的谋略水平,深得庄公信任。郑庄公死后,祭足支持世子忽即位,就是郑昭公。【这是祭足第一次迎立国君】
郑昭公即位后,不放心他在国外的几个兄弟,于是分别派大臣以外交的名义去明察暗访。把祭足被派往郑昭公认为最有威胁的公子突所在的宋国(公子突的母亲是宋国人)。
公子突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宋庄公,宋庄公于是派兵控制了祭足,逼迫祭足效忠公子突,并要求祭足发动政变,祭足被迫答应,并被迫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公子突的家臣雍纠。
祭足回国后如约发动政变,迎公子突上位,就是郑厉公。在发动政变前,还偷偷给郑昭公写封信,说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郑昭公无奈逃亡他国。【这是祭足第二次迎立国君】
郑厉公即位后,朝政大权都把握在祭足手里,郑厉公于是和亲信雍纠密谋用毒酒毒杀祭足。雍纠回家后却不小心走漏了风声,被他老婆也就是祭足的女儿知道了,于是又诞生了一个成语--人尽可夫!
祭氏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不透露消息眼看着老爹被老公杀了,要么透露消息让老爹杀了老公。
祭氏自己做不了决定,于是想了一个天才的方法——不知道怎么做了就打电话给妈妈!
祭氏:妈,问你个问题。老公和老爹,谁更亲?
妈妈:这还用问?爹就一个,丈夫是个男人就行!
祭氏:……妈妈,你说得好霸气!
于是知道了消息的祭足设计杀了雍纠,郑厉公害怕就跑到蔡国去了。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左传·桓公十五年》
于是祭足又迎回之前逃走的郑昭公回来当国君。【这是祭足第三次迎立国君】
郑昭公回来主政刚三年,乘着祭足去齐国外交的时候,大臣高渠弥阴谋刺杀了郑昭公,高渠弥与祭仲不敢迎接在外流亡的郑厉公回国复位,而是改立作为郑昭公弟弟的公子亹为国君。【这是祭足第四次迎立国君】
半年后,齐襄公召集诸侯开会,高渠弥认为这是一个让郑国国君获得诸侯承认的好机会,要求公子亹和自己一起去开会。祭足敏感地意识到齐襄公不怀好意,于是“称疾不行”。而高高兴兴参会去的公子亹和高渠弥,被想洗刷自己杀了鲁国国君坏名声的齐襄公以“弑君罪”分别砍头和车裂。
五年内换了三次国君的郑国又没了国君,祭仲就找来昭公的另一位弟弟子婴立为国君。【这是祭足第五次迎立国君】
郑子婴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在春秋政坛上活跃了近60年的祭足去世了。
两年后郑厉公派内应杀了子婴,再次成功上位。
祭足一生,功过难言。《春秋·公羊传》认为祭足在宋国被逼政变是对的:“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
但司马迁在《史记》里却批评说:“祭仲要盟,郑久不昌”,认为这事儿是郑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其实现在看来,在郑庄公长达43年的统治期间,祭足忠心耿耿,为郑国尽心尽力。【更或者是郑庄公领导能力太强,能把下面各类人物团结在以郑寤生为核心的郑国中央周围,不敢有贰心的原因。】
在郑庄公去世后,各大政治派别分别支持不同的人选,祭足为了自身利益分别五次扶持上位了郑昭公、郑厉公、公子亹、公子婴四位君主,可以说不是国君胜似国君,不愧春秋第一权臣之称。
想着写一个小专题,专门写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涌现出的智慧与相貌能力并存的人物,这是第二篇,如果大家喜欢,还请大家踊跃的赞和评论过来吧,谢谢了!
看看书,吐吐槽,一些原创文字,不定期更新,谢谢关注本人微信号:墨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