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O日上午,在江苏南通举办的"2022邗江区高中骨干教师`反思与突围'高级研修″活动中,我有幸聆听市教科院陈院长关于《新高考,科学作为与质量提升》主题讲座,对南通的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其以"围绕高考,精准施教,提升质量″也有了新认识。
本次讲座前,陈院长对南通市的慨况作了一定介绍,此作为南通教育的大背景,同时还对南通教育的慨况也作了介绍,对此,我深以为必不可少。我作为一名从事学校高中教育多年的工作者,通过陈院长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学习及反思等,深感自己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及差距,经小结有以下几点:
一、"新高考″新在哪里?
自2014年起,国家启动首批高考改革试点。2018年起,江苏等8省加入到新高考中,至2021年,江苏有首届新高考的毕业生。简要说明了"新高考"模式等,指出"新高考″体现在新内容: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落实在习题,明确正确的价值导向,试题内容的减少等。
关于价值引领的理解:应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态度和基本观念;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精神情怀。关于素养导向的理解: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素养。
我们说,在高中的日常教学中,高考是指挥棒;而这又是高考的指挥棒。实际上,由此指明了教育工作者等,如何关注、研究高考的变化,找出其中不变的因素,形成不变应万变的战略一一究竟教什么?
二、"情境化″命制试题。
陈院长指出,这是当前"新高考″命制试题所必须的。是立德树人、考试公平、知能考察、学以致用、导向教学、走向综合的需要。他以多科多道新旧高考试题为例,比较说明了″新高考″试题的特点,突出试题"情境化″的特征。
他表示,同样的一个学科知识点,如何以″新高考"的要求命制试题,通过"情境化″是极重要的方式。在新问题的情境下,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体现学科价值,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以实现解决″真问题″的目标。
这实际上明确了针对当前的"新高考″,我们应"如何教?″问题的重要方面,对于老师日常教学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高效性,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三、科学备考与质量提升。
陈院长从以下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区域管理:基地坐镇、项目突破、评价激励、搭建平台等。(二)学校管理:校长始终坚守岗位、全员关注高考、营造必胜氛围、计划制订到日并抽查日工作与计划对应度、强化选科指导、锐减低效行为。突出介绍了选科策略,以客观依据进行科学指导;以及如何锐减低效行为,列举了教与学中十个方面常见的问题,并同时指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学生管理(班主任):坚持主题研讨、开好每节班会课、引导自主提升、保障运动与健康、用好门槛效应、及时心理干预等。
实际上,他是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及学生等三个不同层次,阐述了学生科学备考中渗到的一系列问题,问题的小结总体上较为全面,对我们日常工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借鉴的价值。它能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应如何教的更好?学生应如何学?如何才能、学得更好?等
对此,我进一步清醒的认识到,学校日常工作中若干实际问题的存在,应及时予以梳理、小结、反思,我们要寻求切合师生实际的解决方法或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不断尝试、优化中积累经验与教训,以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诚然,在此区域中也有一些文化成绩一般,但个性张扬、具有一定潜能的学生,他们也是与我们一样,为其搭建适合学生发展平台,如通过艺体类等模式对这类学生进行培养,促进这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据初步了解,就此与我们的区域担比,并未有明显的优势。
当然,在这百分之百本科率、百分九十以上重点本科率的光环下,仍有所属的少部分地区(功能区)是本地的高考重灾区,因其各方面原因,直至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另外,该区域内还存在相当一部分未能较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学生,经组织动员参加了高职单招,这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对我们也有重要的启发,让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报名高职单招,在当地高考如此大好形势下,其难度一定不亚于我们所在的区域,这就需师生家长共同努力,切实有针对性的进行组织动员工作,让每一个学生皆有最大可能的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成长之路。
近二十余年来,公道中学一直行进在学习南通教育的先进理念、办学实践的道路上,有力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包括深入当地的学习,我们应明确主要问题的所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以全新的面貌奋战在第一线,在工作中"以点代线、点线结合″的方式推行南通教育先进的理念与实践,将学校教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突围之路在何方?路就在我们的脚下!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应秉承学校″一切为了生命的幸福成长″办学理念,进一步丰富其内涵,增强学校工作领导力,以文化引领师生共成长;强化工作的执行力,以强有力的行政力推进变革与创新,为师生共成长搭建各种适合的平台。
作为教师,应关注高考,加强学习与研究,必须明确"教什么?怎么教?还应充分发挥公中"三特″(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精神,进一步充实其内容,如何教得更好?以科研武装自己,提高反思、创新意识,在不断的尝试中提升自我,切实领悟教书育人的真谛,增强其荣誉感和使命感,促进师生共成长。
作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更是教育教学成效的最终体现者。在学习中,我们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多年一直倡导的″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优秀成为习惯″及"认真和坚持是学习(艺术)的真谛"等有着更为深刻认识,增强其自信和践行的勇气,改进其学习,以达到"如何学得更好″的目标。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素养导向引领学生的成长,努力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大志,有潜力″的新时代四有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