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区旁边新开了一家舞蹈工作室,女儿应邀前去试课。到了地方才发现,舞蹈班旁边有一家少儿跆拳道馆。
将女儿送进舞蹈班,我便来到跆拳道馆看孩子们练习。女儿今年在幼儿园选修的有跆拳道,平常总听她讲起,还从未见过训练的场景,真是兴趣满满,我几乎把脸贴在玻璃上往里看。
九个孩子统一着白色跆拳道服装,一字排开在教练的指导下时而伸臂,时而踢腿,小小的人儿大大的范儿,我看的也很想施展一下自己的拳脚。
我正在想象自己也加入队伍习练的场景,突然看见从角落里窜出来一个四岁左右的男孩,满脸的泪水,对着玻璃在哀求什么。正纳闷这个孩子的状况,余光瞥见孩子目光追视的方向,有一位妈妈扭头走了出去。孩子满脸委屈顺势又坐回墙角里。我这才注意到,在别人练习的时候,这个孩子同样身着白色服装,一直在墙角坐着。
这个孩子并不想训练,很可能是想跑出来。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观看了一会儿,担心女儿中途下课,我便又返回舞蹈班门口。担心孩子们分散注意力,舞蹈班老师把玻璃门里的布帘拉上了,等待的过程看不到室内的状况,我无聊的四处张望,突然心里一惊,楼道的黑影里一个女人靠墙站立,拉长着脸,一脸怨恨地看着跆拳道馆的方向。
在她哀怨的表情背后,我瞬间脑补了许多接下来可能出现的画面:原配手撕小三,男友被抢,舍命讨债……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事能让人的眼神里喷射出如此这般的狠毒来。
果然,没多久一个男人向她走去,低声说着什么,职业的敏感让我假装踱步,稍稍靠近了些。
“我就让他学,不学也得学,反正费已经交了,耗也得把课耗完。”女人近乎咆哮地对着男人喊,我这才发现,剧情并不似我想的那般狗血。只是孩子报个课外班而已,当妈的就整出灭绝师太般的表情。
俩人正在楼道里吵的欢,小男孩突然从教室里跑出来,抱住妈妈的腿,哭着说不想学,爸爸弯腰试图去拉孩子,被当妈的一把推开。这位妈妈拉起孩子再次喊叫起来:“你看你瘦成啥了,天天这不吃那不吃的,必须得练习。费已经交了,熬也得把这一年熬完。”话音未落,孩子已经被一路拎着又扔回教室。关上玻璃门,瞬间也隔离了孩子悲伤的哭声。
我实在想不明白练习跆拳道和吃饭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甚至觉得这个母亲是担心学费泡汤而强行让孩子练习。像我这种母爱爆棚的孩儿奴,真是受不了这样的场景,分分秒想抱住这个孩子安慰一番。看着那位母亲冷峻的面孔,我赶紧在心里自查自纠了一会儿,我不要做这样的母亲。
现在太多的人,尤其是父母,以爱和关心的名义,将已所欲强施于他人。然而,你以为的好,在他人眼里倒是未必。
02
朋友小凡出身贫寒,一路打拼在Z市立足。夫妻二人夫唱妇随,小日子过的风声水起。老家的亲邻们常有叨扰,小凡夫妇都热情招待。无论来Z市看病的,务工的,上学的,转车的,只要找到小凡,能帮的她都尽力为之。
渐渐地,欠小凡人情的人多了起来,总有人想用物质来报答她。隔三岔五的会有人往她家里送些东西来。
这本是人之常情,可是和小凡交流后我才理解她的苦恼。
小凡的一个亲戚为了答谢她的帮助,亲手挑选了长势最好的棉花,加工了几床厚厚的棉被给她。小凡很是感动,可是冬天家里有暖气用不着,夏天更不用提,这些棉被除了占用大量的空间外,毫无用武之地。人家几百里送过来,退回去又很不礼貌。亲友圈子很小,更不敢随意赠送他人,就这样任由家里不常用的东西越积越多,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不舍。
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以“为你好”的名义,做着让别人无奈甚至崩溃的事情。以前的我,亦然。
03
我一度崇尚节俭,曾有货比三家的习惯。十年前,我装修房子购买各种建材,更是将这种习惯发挥的淋漓尽致。不曾想,我这种处处想省钱的行为,引发了我和老公相识多年后的第一次大争吵,也扭转了我省钱却浪费人力的错误意识。
记得吵架那次我们要买的是窗帘,已经逛了两个建材市场,走了一个下午,那么多的门店,我一款也没有看上。要么款式不合意,要么价格太高。老公的想法很简单,一个窗帘而已,讲究那么多干嘛,随便一款就可以。
走出一家高档门店,天已擦黑,我正准备进下一家店,老公不愿意了,他用一种近乎喊叫的方式告诉我,他不愿意逛了,他已经受不了我了,想逛我自己逛去。
我登时愣住了,他从未用那种语气对我说过话。我委屈极了,如若你家里经济宽裕,谁会闲疯了像寻宝藏一样把时间浪费在对物美价廉物品的追寻上。
那天窗帘没买成,架倒是吵的很尽兴。把装修房子以来所有窝的火全部发泄出来了,双方都是。从此以后,我不再想着为他省钱,看上的东西直接买走,省出来的时间去干我自己想干的事。这种委屈自己又不讨好的事,弃之也罢。
然而“为你好”的习惯仍未完全戒除,老公驾驶技术娴熟,车开的较快,每次坐上他的车,我便唠叨个不停,本来很愉快的出行,经常被弄的怨气满满。
渐渐地,我开始修炼适时闭嘴这种能力,尤其和孩子相处时假装在自己的嘴巴上装有一条拉链,从意念上主动拉上一半。因为我发现,你以为你是为他好,他人却未必这么想。
就像今天我遇到的跆拳道班里的这个孩子,就像那个一心想感恩而送棉被给朋友的亲戚,都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以相当然的心境去衡量别人,却不知你之蜜糖,许是别人的砒霜。
你自己的以为,不等同于他人的想法。因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欲,亦勿施于他人。
耿黎,80后文字爱好者,法律硕士,企图以灵动的视角,用细致的笔触搭起通往灵魂的桥梁。微信公众号:禾勺人水(gengli-11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耿黎原创作品 ,欢迎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