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天资聪颖,天分极高,当年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都不由惊叹说:“吾当避此人一头地。
他博览群书,贯通经史,看起书来如饥似渴,是个典型的“学霸”。不过他的文学成就却不是“天分”两个字可以解释的,他在成为“学霸”的道路上着实下过一番笨功夫。
苏轼小时候很贪玩,那时候读书,绝非出自自愿,而是老爸逼出来的。他曾经写过一首诗: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意思是说,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父亲监督着他读书。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就是把《春秋》这部史书读完。
结果他因为贪玩,一看表,父亲快回来了,可《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那个着急啊,感觉胸口里头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
这首诗写自什么时候呢?是贬在海南时写下的,那时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这么大的年纪想起幼年读书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当年他老爸的严厉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后来苏轼读书就完全是心甘情愿了,那种刻苦的精神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为团练副使,他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上建起了一个小屋,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开始用读书驱散人生的阴霾。
司农朱载是苏轼来黄州后结识的一个文友。有一天,朱载来拜访苏轼,通报进去之后,很长时间也不见苏轼出来。朱载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很是尴尬。
过了足足有一个时辰,苏轼才走了出来,他向朱载道歉说,自己正在做功课,所以不能马上出来,非常失敬。
朱载便问他做什么功课,苏轼回答说:“抄《汉书》。”
朱载大为奇怪,说:“以先生的才华,开卷一览,就能够终身难忘,怎么还亲自抄书呢?”
苏轼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开始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抄两个字做题目,现在只抄一个字做题目,只要提起这个字,我就能接着往下背诵下去。”
朱载非常新奇,施礼说:“您能将所抄的东西让我看看吗?”苏轼拿出一册抄写的汉书,朱载随口念了一个字,苏轼应声背诵题下文字,没有一字差错。
回到家后,朱载感慨地对他的儿子说:“像苏轼这样天分很高的人,读书还这样勤奋,天资一般的人应更加努力才对啊!”
儿子们听了,吓得直吐舌头,要知道,一部《汉书》将近七十五万字啊,抄写三遍,倒背如流,这等功夫谁学得了啊!
对于苏轼来说,最难的事,不是屡遭贬谪的政治失意,也不是经常发配蛮荒之地的生活清苦,而是无书可读,那才叫难过啊。不过他脑瓜一转,就想出了新的点子。
他发明了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每一本书要读上好几遍,每一遍都只带着一个主题去探求、去研究,这样就好像读了好几本书一样。
晚年时谪居海外,手头的书少得可怜,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柳宗元的一篇文章,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几乎每个字都玩味了数遍。
苏轼读书,在别人看来很苦,可在他,却是无以伦比的乐事。他读起书来,常常读到三更天,即使喝高了,大醉而归,也要披衣展卷,读到困倦方才就寝。他这样读乐在其中,可苦了侍侯他的人。
还是在黄州,有一天晚上苏轼读到杜牧的《阿房宫赋》,每读完一遍,就再三“咨嗟叹惜”,到了夜半时分还没有丝毫睡意。
在外面侍奉苏轼的,是两个来自陕西的老兵,两个人年纪大了,实在熬不住了,其中一个就发牢骚说:“不知他读书有什么好处,夜深了,天又这么冷,还不肯睡!”接着连声感叹日子真苦。
另一个说:“苏大人读的文章其中也有两句好的。”
第一个老兵大怒:“你又知道什么?”
那个老兵幽幽地回答说:“我喜欢文章中那一句‘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苏轼听到他们的对话,不禁哑然失笑。不意粗狂行伍中竟有知己。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天才的背后,其实都浸润着辛勤的汗水,他肆意潇洒的每一个字,都经历了千锤百炼的笨功夫。
曾经,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他回答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或许也是对苏轼一生成就的最好注释。
伴读|苏东坡“八面受敌法”读书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