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父亲节,我们来聊聊父亲。
中国是个普遍男主外女主内的国家,这使得父亲在家庭这场大戏中常常充当配角。
孩子的成长需要“软硬兼施”,一般母亲是那个唱白脸的,父亲自然就只能唱黑脸了,“严父慈母”几乎是传统中国家庭的标配。
久而久之,我们赞美母爱,歌颂母爱,自然就忽略了父爱。
对儿子来说,与父亲相处更像是一出默剧,父爱如山,男孩曾经试图走出这座山,到最后才发现他是我们一生走不出的风景。
比如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片中儿子与父亲一起走山路去送信,一路无言,但儿子却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最终儿子接过父亲的衣钵,选择了默默奉献的一生。
而作为女儿,都说父亲是她们的前世情人,年幼时亲密无间,青春时期的刻意疏远,成年后又重新回归甜蜜。
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就很好地诠释了父女间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李安当之无愧为“华人导演第一人”。他温文尔雅,谈吐时春风化雨。
许多人误以为李安就是个老好人,谁都不得罪,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在他儒雅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颗窥探一切隐秘情感的野心。
提到《饮食男女》,就必然提到李安的“家庭三部曲”,该系列包括了他导演的第一部作品、1991年的《推手》,还有1993年的《喜宴》和1994年的《饮食男女》。
三部片子只看名字都像极了温吞的家庭伦理片,可其中涉及到的题材放在那个时代,却是让人瞠目结舌:异国恋、同性恋和老少恋。
要知道这可是李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他在选择题材上的挑战性和前瞻性已经领先了同期第五代导演一个身位了。
巧合的是,“家庭三部曲”的父亲一角都由郎雄一个人饰演,三个父亲都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们情感内敛,身体硬朗,思维固执,都有些大男子主义,常常对子女的生活造成困扰。
《推手》里父亲和洋媳妇的矛盾让儿子叫苦不迭;《喜宴》里父亲为同性恋儿子介绍对象,结婚时大排宴宴一度让儿子陷入绝望;《饮食男女》里父亲长期压抑的教育,让三个女儿成年后的感情都历经坎坷。
同时三部曲中的父亲也都有开明的一面。
《推手》里的父亲爱打太极拳,在与儿子儿媳的推拿切磋中领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
《喜宴》中的父亲是个成功人士,虽然爱面子讲排场,但得知儿子的取向后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饮食男女》的父亲是位厨师,他做的菜色香味俱全,和三个女儿的相处却寡淡无味,使得他的味觉也逐渐退化。但朱家有女初长成后,他的爱情味蕾打开,重新收获了幸福,自己的味觉也奇迹恢复。
可以说李安通过三部曲,用太极拳、婚宴、烹饪等诠释了中国式的家庭关系,三部曲层层递进。
第一部《推手》如浓茶,讲述了中外文化的冲突;第二部《喜宴》似烈酒,讲述同性恋如何出柜得到父母理解;等到了第三部,就变成了一杯白开水,讲述了单亲家庭中父亲与三个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
浓茶解渴,烈酒壮怀,但“多喝热水”却能包治百病,我们就把《饮食男女》的细节好好说道说道。
影片讲述了朱家四口的故事。
父亲朱师傅是个厨师,擅长烹调美味佳肴,他早年丧妻,独自一人拉扯着三个女儿成人。
看似其乐融融的一家四口内部其实存在着严重的隔阂,母爱的缺失也让几个女儿在步入社会后面临了各自的问题。
李安没有明说老朱教育的问题,而是通过朱家的饮食来对比。
饮食与情感交流是两条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片中大量呈现了老朱做菜的镜头,煎炒烹炸,信手拈来,三个女儿吃得乐不可支,这是明线;
暗线则是朱家有些呆板僵化的交流方式。
看似和美的家庭下实则暗潮汹涌。老朱和女儿几乎没有多余的交流,作为父亲他刻意保持自己的威严,和女儿聊天的开场白也是“今天我有一件事情要宣布”,然后简单粗暴说完事情,双方的沟通就戛然而止。
作为女儿当然不敢有丝毫怨言,但长期的沟通不畅已经对三个女儿造成了困扰。
先说大女儿家珍,母亲的离世让她不得不在幼年就担当起母亲的职责照顾两个妹妹。
早熟往往意味着早衰,她的爱情之花还没开放就已经枯萎。
身为一名老师,她展示给别人的是一个处处保守的“老处女”形象。
她将自己与情爱隔绝,也见不得男女间秀恩爱,对学生间互递情书嗤之以鼻。
她的逃避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屋顶一只猫的叫春声都能惹得她烦躁不安,楼下青年男女唱情歌,她反唇相讥,甚至放革命歌曲来反击。
为了扼制情感,她信奉基督教,每天戴着耳机,将自己与这个情欲世界隔绝,她外表写着清心寡欲,内心的洪水却已决堤,随时泛滥。
为逃避爱情,家珍不惜编造出一个故事,说自己年轻时被初恋伤害走不出来,导致迟迟不愿结婚。
二女儿家倩由吴倩莲饰演,是三个女儿中最漂亮的一个,也是事业心最强的一个。
从小笼罩在大姐的阴影下养成了她好强的性格,在争夺父亲爱的斗争中她落后了一个身位,她便与姐姐反着来,姐姐温柔贤惠,她则是个假小子;姐姐性观念饱受压抑,她则放浪形骸。
家倩在一家航空公司如鱼得水,顺便与和赵文瑄扮演的帅哥来了一段露水情缘,最后遭到渣男玩弄,两人的情感也不了了之。
三女儿家宁则是乖巧单纯的学生妹,因为比两个姐姐年幼很多,她是家中最没存在感的,整个人看上去也很佛系。
但长期的耳濡目染让她学会了心机,不费吹灰之力就率先嫁入了豪门,让两位老姐也着实汗颜。
而母亲角色的缺失,也让老朱和女儿的关系不得不蒙上了一层纱。
比如家倩与父亲的相处就有一个细节,老朱叫家倩起床,在她幼时会粗鲁地走到女儿床前,厉声喊她起床;
等到二女儿成人懂得男女之事后,老朱叫女儿起床时,也变得拘谨许多,他刚准备揉家倩的肩唤醒她,不想被女儿发觉,他立马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畏畏缩缩。
好在朱家的三姐妹最后都挣脱了家庭的桎梏,完成了自我蜕变。
家珍的学生出于恶作剧暗中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在压抑了数十年后,这封乌龙情书竟意外地打开了她的心结,她的爱情之花重新盛开。
还记得《奇葩说》里马东说过一句话:“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尝到“甜头”的家珍,勇敢追求了排球老师明道,在打扮上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原来朴素的禁欲系变成了烈焰红唇的性感女郎,两人也很快闪婚,收获了迟来的甜蜜。
在从小与父亲的博弈中,家倩也终于反客为主。父亲老友的意外离世,父亲身体的日渐衰弱都让她摒弃了幼时失宠的愤懑,从内心真正理解父亲,成了老人的贴心小棉袄。
按照传统中国家庭的观念,电影到了这里或许已经接近尾声。父亲完成了妻子遗愿,含辛茹苦拉扯孩子长大;三个女儿各有归宿,这也是大多数中式父母的最高理想,而对父母来说也终于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
李安电影常常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推手》也好,《喜宴》也罢,干出荒唐之举的都是子女,可在《饮食男女》里,李安却让老父亲完成了漂亮的反击。
这边三个女儿自个独立了,那边操劳了一生的父亲也开始寻觅自己的幸福。
大女儿家珍有个同学叫锦荣,也是单亲家庭出身,与母亲相依为命,锦荣家和老朱家交情甚好,两家一个丧妻,一个亡夫,按理说两位老人配对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可李安却和我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最终老朱当着两家人的面宣布了自己的恋情,与他相恋的不是锦荣的母亲,而是锦荣自己!
这对老少恋让所有人跌破眼镜,老朱的女儿瞠目结舌,家珍不停说:“爸,你别喝了,你喝多了!”锦荣的母亲恼羞成怒,电影在一出荒唐的闹剧中结束。
李安的深意不说自明:每个人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份子,但更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我们这一代人,总是宣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但却往往忽视了,父母是否也同样需要自由?
但事实上,早在孩子出生以后,很多父母就已经把自己跟家庭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即使面对一段不幸的婚姻,也会选择妥协,这在中国家庭中尤其普遍。
在电影中,李安选择将目光投向家庭中相对寡言的父亲,看似蜻蜓点水,实则发人深省。毕竟打破世俗藩篱的李安,当时已经40岁,是一个10岁孩子的父亲。
不得不说,李安是华人里最适合拍摄《红楼梦》电影的导演。
他的感情充沛,细腻如丝,他讲述的情感如潺潺流水,色而不淫;他不回避人性的恶,将之阐述得淋漓尽致;他总是能敏锐发现人与人交往时的那些罅隙,渗透进去,从缝隙中开出最耀眼的花。
父亲节刚过,这部看似传统实则大胆的父爱电影,或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希望全天下所有的父亲,都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