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校每天晚上都有各种新年晚会、新年音乐会、电影首映式…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着自己,新年又到了,要和2017说再见了。
这一年,我开始了考雅思、酝酿着写东西、去了浙江五市拍摄纪录片、有了第一次航拍和翻译书稿的经历…
年初许下的to do list,好像并没有完成太多,但在积蓄力量准备完成的过程中,内心好像有了一股热浪,一直在告诉自己大步往前走,又确实有了一些收获和成长。
好比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想要快速成长的内心,似乎在不断定义着自己这一年的关键词:破壳!而让自己不断获取新生的力量,便是那一件件自己想做并一直在做的事情吧~
最渴望做的事情
坚持写东西,好像是很小的时候就想做的事情。
小升初的那一年,遇到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很认真,也是影响自己最大的一个老师。在那个快要毕业的夏天,她每天都会要求大家写东西,并没有主题,所有写的东西都会挂在教室后边的黑板上。
坚持“写东西”的热情,让班里的同学,不断地书写,也不断地坦露着自己,那时候我们似乎又在重新认识着眼前已经在一起五六年的同学。
也似乎就是她,第一次让自己有了十足的动力和信心,去坚持写东西。小时候的事情不足挂齿,只是单纯地觉得那段时光,好像一直处于写来勾勒自我的状态很好。后来,真正坚持写的东西,寥寥无几,于是内心总是隐隐泛着些许的遗憾。
一直以来,渴望“写”,并不是单纯的为写而写,或者零星牢骚。而是觉得记录,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在这个不断与外界和内心对话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自我”。在快速变化和物欲喧嚣的日常里,总有一个宁静的当下,是你在真诚地面对自己、坦露自己、剖析自己,不断为自我换血,进行精神的突围与新生。在我看来,这样的我,才是沉于当下、不断焕发生命力的、充满能量的我。
每个人,总会有一件事情,让你觉得必须全力以赴。
于我而言,写东西,是一个。
一直坚持的事情
我渴望生活,更渴望收获。
这一年一直在坚持的事情,就是不论是阅读、路上听音乐或是刷剧,都是有关于英语的。
2017年年初想着今年无论如何要备战雅思,六月份考了一次,成绩不是很理想。但这次考试,却打破了一直以来觉得“雅思太难”的刻板印象。
这次考雅思的经历,怎么说呢,更像是一场打破心理阴影的尝试。我很清楚自己,时常会对自己未尝试、未经历的事情,会感觉恐惧,会夸大它的难度。雅思也是,开始觉得大概自己参加这种考试,只能算是一种尝鲜,其中最难的就是外语考试最大的短板-口语。可是考试当天,当自己走进口语考场,与外国考官进行对话时,其实觉得好有成就感,终于开口说话了。
经历了之后,真心觉得不难。而打破心理上的枷锁,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踏入一个新领域或是新项目,开始总有不适应,在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自己的短板,不断总结,然后加速,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上半年因为是研一下学期,还有很多的课,所以准备的也是匆匆,好在在准备课程作业的时候一直保持阅读,没有断下。后来再准备,就一直在练听力、磨耳朵,当戴着耳机走在路上,随时细心听能听懂一些句子的时候,感觉世界都亮了。
我想,总有一些事情,我们是可以坚持的,也可以硕果累累的。
最“意外”的事情
自己的2017,好像怎么都绕不开现在还在做的纪录片项目吧!虽然历时太久、已疲于诉说,但不谈,似乎2017真的不完整。
大概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涉足电视,一直想着做文字,却阴差阳错地做起了纪录片。
从前期搜资料、到调研、再到跟着导演和摄像到浙江外拍,再到后期剪辑、找素材,前前后后大半年,和剧组的人一起过了夏秋冬三季,目前正在最后的攻坚阶段。这个过程,有欣喜、进步,也有失落和无助,只是不曾表露太多。
在剧组,遇到了足以让自己学到很多东西的业界大佬、老师们,一个个本身就是传奇,而自己学到最多的,应该是后期搜资料的能力吧!总之,在一个团队中,总有一席之地留于己,找到自己擅长的,并作出最大的努力和贡献,才是团队生存的法则。
在这个过程中,也结识了一些性格各异、能力皆强的小伙伴,也开始了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和“例外”:第一次出没于酒吧,体验这个我不曾接触和了解的世界,这里的人也不是以前外界传达或是自己想象的混乱又迷失的样子。一些乐趣,我们不曾了解,并不代表没有;一些痛苦,我们不曾经历,也并不代表不可理喻。
并不想活得太乖,所以总是想尝试一些新鲜好玩或者说是自己生活中那些“例外”的事情。只是,有些例外浅尝辄耻即罢,生活还是要回归于它本来的样子。
身处当下,总觉得战线拉得过长,所以似乎有些没有尽头的感觉。但也许这会是人生中仅有的一次纪录片实习了,值得自己纪念。
最值得建立备忘录的事情
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你在走下坡路,而你却浑然不知。
前一阵子,学校突然改革可以硕博连读,而前提是:必须有一篇C刊或是核心,这在朋友圈引起一片议论,讨论无非是“怎么不早说?可以硕博连读应该早点发通知的”、“硕士发C刊,太难了吧~”
其实,大多数人大概一开始并未想过读博,只是突然有了这个途径,可以五年硕博读完,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无奈因为自己并没有达到发论文这一项要求,所以多数人会感到可惜和遗憾。
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想到一句老的掉牙的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为在此之前,自己的导师有催促自己写论文,有向他约稿的杂志社,写好后经他修改就可以发表。而自己在忙一些七七八八的事情后,就再没有完成。一些道理,好像只有自己切身体会到的时候,才会觉得再精准不过。
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硕士时光,浑浑噩噩地已溜走了一半,而自己相比于之前,又有了多少变化?
在每个阶段,只有不断地反问自己,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有没有在走下坡路。
最想说给自己听的一句话
相较于被动接受,主动争取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不愿意太主动去争取,大概是觉得如果是做事的话,只要认真完成分内之事即好,想要保持所谓的低调谦逊;如果是交朋友的话,和自己兴趣相投会自然在一起,不用死缠烂打。好像不主动已经成为长久以来自己的处事方式。
这一年,加入了一些团队、遇到了一些人、也做了几件事,依旧不太喜欢讲话,不太喜欢主动融入。所以愈发觉得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自己所交的朋友、所做的事情最起码的负责。
主动了解所要完成的工作,才会更好地汇聚各方力量去完成;主动结交“点”比较match的新朋友、也尽力维护和修复那些珍贵的友谊,掌握“主动权”,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开始有了选择的权利。这样,生活的一切,才是我们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结果。
就像刘瑜说的:“人要让自己活得像一只军队,对自己的大脑和心灵招兵买马。”
大概不想活成一张别人一看即透的白纸,所以想要活得更加立体,更加有思想的深度和愉悦的内心。所以要把四散在各处尚未成型的自我的碎片,都紧紧地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我。
前两天去参加新年晚会的时候,同学让我写个新年愿望,突然发现愿望好像有很多,随口而出的好像又很少。有那么一刹那,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没有生活梦想的人?
可是怎么会呢?说不出只是因为习惯于内化和掩盖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渴望可从来没有停止过…
所以2018,很高兴遇见你呀!我把这个即将破壳重生的自己交给你呀!
我将依旧对生活怀抱热忱,不悲观,不内耗,积攒更多的心力,去做我最想做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