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长安的荔枝》17个节拍点分析(作业)

文/星海月浅浅原创

《长安的荔枝》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作者马伯庸。

这部作品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拓展成故事,据说是马伯庸用11天完成的,总字数约9万字。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小官李善德被同僚算计,接下“荔枝使”的差事,要为皇上采办岭南鲜荔枝,作为杨贵妃的生辰礼物。

要知道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岭南和长安相隔五千多里,怎么可能完成?

但作为一个小吏,李善德没有话语权。在朋友韩洄和杜甫的开解和建议下,李善德启程去岭南,先去探寻最佳的转运荔枝之法。

退无可退,拼死一搏!为了夫人和女儿,李善德必须去做。

以下是17个节拍点分析截图:

李善德是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五十多岁,明算科出身,对算数很敏感。为人笨拙、胆小、窝囊、老实巴交,但他待人真诚,对于珍视的东西会豁出生命去守护。

故事就围绕李善德去到广州,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试验各种转运荔枝方法,做出一系列努力。

在广州,他与峒女阿僮交好,了解荔枝的生长特性和保存方法;与胡商苏谅交好,两人互惠互利,苏谅为他提供试验需要的物资;被岭南五府经略使何履光和掌书记赵辛民刁难。

当他试验出荔枝最佳转运之法时,回长安的路上遭遇何履光截杀。到了长安,各个部门也相互推诿,不肯配合李善德开展转运工作,还让宫市副使鱼朝恩骗去转运之法札记。

再次感到绝望之时,李善德遇到卫国公杨国忠,争取到杨国忠支持,欺软怕硬的各个部门才积极配合他开展工作。

可是,李善德在广州得到胡商苏谅的资金支持,才顺利得到转运之法,承诺鲜荔枝由苏谅的商队运送。没想到杨国忠并不同意,苏谅因此误会李善德不守承诺,与之反目。

赵辛民见二人反目,为了讨好李善德,还查封了苏谅的商队,苏谅逃跑。

可苏谅船队里的双层瓮是荔枝保鲜的重要工具,李善德本来想与苏谅合作,并没有提前安排做双层瓮,此时已经来不及,只能让赵辛民寻找替换之法。

一个环节出问题,各个环节都要调整和安排。李善德准备提前出发,去各个驿站安排工作。

没想到此时又出问题。赵辛民让人把阿僮的荔枝田半数以上的荔枝树砍伐,李善德才知道原来杨国忠追加了三十丛鲜荔枝。上面追加三十丛,下达到经略府,可就不止这个数。

面对阿僮和其他峒人谴责和怨恨的眼神,李善德又痛又恨地做出决定:“继续执行!”

最终,鲜荔枝确实送到了长安城。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到达长安城的,只有一骑两坛,可笑又可悲。

杨贵妃开心了,皇帝开心了,鲜荔枝成为年例。杨国忠安排李善德为固定的荔枝使。

李善德拒绝了,他这一次,要做一个勇敢正直的人。他直接指出鲜荔枝采办之事劳民伤财,“取之于民,用之于上”,惹怒了杨国忠。

最后李善德不仅没有升官发财,还被百官弹劾,最大的可能,被处以死刑。

结局反转更精彩。故事中两次出现一个小宦官,一次是李善德被鱼朝恩骗了绝望之时,得到小宦官提醒,遇到杨国忠。第二次,则是被百官弹劾,可能被治罪之时。

这一次,李善德在观民之仪上遇到皇上和杨贵妃,在高力士的提点下,皇上和杨贵妃知道李善德就是采办鲜荔枝之人,御赐一篮水果。

这一篮水果,让李善德逃过一死,一家大小流放岭南。李善德最后在石门山幽居种荔枝,过上平稳安乐的日子。

整个故事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一个高力士,引出一个荔枝的故事,道尽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同时还有人性温情的一面,值得一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