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月宝宝为了开灯不睡觉,折腾妈妈说是要拉臭臭。
如果孩子用正常的方式呼唤成人的帮助,经常无法达到目的的话,肯定就会被迫去想其他的办法。当孩子发现办法可用时就重复使用。这是孩子解决问题的一种探索过程。其结果是成功的,所以孩子所做的事情不是撒谎,而是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模式。
人们都说母亲是伟大的,但伟大的含义并不在于十月怀胎和母乳喂养,也不在于父母辛辛苦苦为孩子积攒了多少财富,而在于为了帮助孩子成长和发展,父母忍受着烦恼,在疲惫不堪时依然能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陪孩子玩耍;在困顿不堪的时候,依然可以爬起来,陪孩子度过漫长的黑夜而不抱怨孩子。这才是真正的伟大,即在孩子不可爱的时候,依然能够爱孩子。
当孩子认为自己被置于爱的环境中,他就不会注意爱的问题,而是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投入到对世界的探索上。如果周围的环境使他感到恐惧和害怕,她又不能肯定她所依附的对象能不计代价地关怀她,那么他就会去取悦对方,不相信自己的需要能够被满足,而且被迫想出其他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2岁孩子的能力,还无法想出让成人喜欢和欣赏的办法,因此想出来的办法往往是让成人厌恶的。成人的厌恶无论怎样隐藏都会被孩子感觉到,孩子就会变得更加畏缩和玩心计。所以,一旦孩子在基本生活方面都要用玩心计来达到目的,成人就要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抱着仆人的心态,在任何时候都心甘情愿地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帮助。
孩子已经被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了,如果成人为了孩子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就等于上天派孩子带给这个家庭幸福和谐的生活。
如果成人不愿意为了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将来家庭的苦难会因孩子没有养育好而加重。所以,放一个家庭有了孩子以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努力地为了孩子而解决成人间的问题。
成人的直接阻止会强化孩子对一项事物的需求。
如果孩子反复纠缠,并反复否认,家长可以不多说话,平静地看着孩子哭闹,等孩子哭闹完后,安抚好孩子,然后建议孩子去做别的事情。
孩子3岁之前,家长可以不在意孩子靠想象来完善的“故事情节”。到了孩子3岁以后,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在撒谎时无法获得成功,进而帮助孩子放弃撒谎。4岁以后,就可以正面教育,但也不能直接指责孩子是在撒谎,或对孩子说“撒谎不是好孩子”。可以跟孩子一起去验证事情的真实情况,纠正撒谎带来的后果,或者平静地告诉孩子自己看到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就像描述自己的发现一样,不要与孩子所说的话进行比较。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家长不要带有情绪,更不要带有鄙视。如果生活环境不是很恶劣,孩子到了一定时候,自然就不撒谎了。(一个实验,先把几个56岁的孩子叫到一起,由一个成人给他们描述一个小偷翻窗进入一户人家偷东西的事情,只描述偷东西的过程,没有描述细节。这个成人描述了三遍以后离开,另一个成人进来,问孩子们,有没有看到一个小偷翻入一户人家偷走了一串宝石项项链?在场的孩子们纷纷讲述自己的发现,他们大都会说自己看见了小偷,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一条腿怎么抬起来踩在窗台上,如何翻进了窗子,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红宝石项链等等细节,全是孩子们添加的。这不是撒谎,是在成人讲述的基础上,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心里需求,使故事变得圆满。这是人类的基本能力,孩子会不加区别的使用这种能力,尤其在童年早期,孩子还没有建构起有关自己能力使用方向的道德判断力,所以使用不当是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将其称为撒谎。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根据自己在使用各种能力时不同人群的反应,逐渐具备判断力。当然也需要成人的正确帮助。)
孩子快到4岁了开始明确地需要偶像,内心中开始出现对自我的一些想象,并且会以自己认为的某个英雄来自居。我们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描述自己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过程,但其实这件事他们根本做不到,他们会把自己完全说成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英雄。
家长要相信孩子,真诚地祝贺孩子,相信孩子描述的情形是孩子想要达到的,孩子自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给孩子这种心里的自由。
四岁孩子已经懂得尿床是一件难为情的事,加上成人的态度,使孩子更加抬不起头来,孩子勇敢地支撑着自己的精神,不让自己垮下去。这时,父母应该坚决地站在孩子一边,和孩子一起将自卑感打倒,然后真诚地帮助孩子解决尿床的问题,让孩子不在为尿床感到羞愧。
父母不要只看到事件的表面,更要看到事件背后孩子的心理状态,而孩子的心理更需要得到精心的保护。
关于孩子尿床的问题,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们可以去找一种药,吃了慢慢就不尿了。其实,妈妈七岁时还尿过一次床呢。”然后,父母和孩子商量,下次可以在床上铺一块尿不透水的布,还可以让妈妈夜里喊孩子起来尿尿;或者让医生看看孩子尿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妈妈就可以放心了。
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尿床像其他平常的事情一样,只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别的问题之间没有尊卑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