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美,美是这诗人的爱之羽翼——可惜,他却是折翼的天使
他想,人人原本都应该和他一样,是有一双飞往爱、美和自由的翅膀的,只因大多数人贪恋人间的种种欲望,甘愿深受传统教条的束缚,使之不堪爱之羽翼的承载,便终身在世俗大地停留,望洋兴叹。所以,他便希望,在这死气沉沉的人间寂寞中插上一双完美的羽翼,心驰神往绝对完美的爱的天堂,爱才有所飞跃,飞得更美更自由。
但是,飞机却掉了下来,他是否真的去了他的天堂?
“别人让天空来主宰他的颜色,我用自己的颜色画天!”他,一代天骄民国才子徐志摩,让我想起了吴子尤的这句话,可以作为我对他的一个写照或是评价。
或许,对于徐志摩,人们各方面评价都褒贬不一,文艺成就方面,大多人称赞他的才华横溢,站在革命时代的前沿上他是追求上进的文学青年;而在社会伦理道德的层面上他和他的爱情又被指责,几乎到众叛亲离的程度。而其实,社会历史的评价是一面多棱镜,人性都被历史用辩证统一的眼光折射出各种善恶是非的标准,世间之大,物各有异,何况人的多面——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无论功过,不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
旁观徐志摩传奇又短暂的一生:他一生都在追求他心中所认为的绝对且完美的精神世界——赤子之心未泯,却也正是这样,他的心智从未长大,与世不容。能够自始至终在社会的大染缸里保持赤子之心已经很不错了,何况在那样一个封建纲常伦理极度腐朽的时代。这份童心在他优美的诗篇和散文中明显可见,每一字句在趋向完美的想象中信马由缰,可以说是完全脱离封建科举下的“死八股”,体现他作为当时代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完美本无可厚非,人的天性使然,但总要适可而止,否则过犹不及,走火入魔,则引火烧身。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名流之辈,集恩宠于一身,虽从小耳濡目染,有很深的文化素养,却也不可避免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影响了之后他出国留学走向了浪漫主义的选择,不能说完全不顾他人及社会的规制,但也算是一意孤行,违背了很多为人处事的起码准则。我们从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来做比较:卢梭,算是浪漫主义的开创人物,他提倡个性解放,人的发展都应顺乎自然的本性;徐志摩,也发扬了个性主义人生观,一生想要与一个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自由结合,所以,他们都把自然发展与现实社会礼法极端对立,而这一点本来美好的理想模式恰恰钳制了他们的思想水平——现代文明并非与自然发展对立,世界更不是只有一种一开始就出现的极端的美。美需要丑来显示美。
但当我们真正站在他的角度,来体验他的精神追求时,可否知晓他内心的苦闷与彷徨:爱的羽翼遭遇现实矛盾,他不惜为自己纯粹的爱恋付出为人耻笑的把柄?他与林徽因的爱情,他与陆小曼的爱情。我想起了同样一个民国里的传奇人物张爱玲,似乎在爱情世界里他们的遭遇都那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