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孩子不去上学,就是想逃避考试;
这个时候说肚子疼,就是装的,其实他就是不想上补习班;
如果这样说,孩子肯定感觉很有压力。
……
生活中,常听到有些妈妈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孩子的语言行为,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固步自封,硝烟四起,气愤填膺,最后落个两败俱伤。
这样的场景您是否有些熟悉,我知道,有些家长在这样的模式里面乐此不彼,旧伤不好添新伤,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孩子终于忍不住关上心门,家长纳闷的说:“我的乖宝宝到哪里去了?”
是的,是谁弄掉了曾经的乖宝宝?
首先我想问的是:“你确定一定要找回曾经的乖宝宝吗?”你心目中的乖宝宝又是怎样的呢?言听计从、听话懂事、上进有礼貌,学习好,兴趣爱好还广泛,是这样的吗?你一定会说:“没有啊,我其实对他要求不高的,我只要他过得轻松快乐,学习上对得起自己,不后悔就好了。”这就是你要的乖宝宝吗?再次确认你真是这样想的然后又这样做的吗?很多家长不好意思笑笑,很显然,这种笑里面有“苦”的味道。
其次,我想问的是你真正了解你的宝宝吗?有些家长毫不犹豫说:“他那点心思谁不懂,不就是想要更多自由,手机握在手里,电脑随便玩。”是的,这是你看到的,也可能是你猜测的,但如果你这样想,或许你就会错失真相,看不到真正的孩子。
你有些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对吗?明明孩子每天回家就记得打电脑,明明她每天只知道整那些乱七八糟的什么动漫、cosplay,难道我还冤枉他(她),还说我没有看到真相,真相明明就是这样的呀,不是眼见为实吗?是的,你说的没错,这是你眼中看到孩子的模样,可是你不知道的是,你眼中这个世界背后还有一个你未曾看到的世界。
接下来给你讲个故事吧,或许你会有一点点感觉。
有一个青春期男孩,某一天他不去上学,妈妈歇斯底里表达她的愤怒,孩子就是不妥协,妈妈没有办法,给孩子两个选择,要么上学,要么看心理医生,孩子选择后者。孩子是聪明的,他知道在困境中寻找资源对他更有利。在交谈过程中,心理医生并没有直接问孩子为何不去上学,而是跟进孩子,认真听孩子的每一句交流,并不时给出正面反馈,就这样,孩子慢慢放松下来,他主动告诉心理医生说:“医生,我今天没有去上学,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不想见到我们的班主任,他对我很不公平,我害怕见到他我做出了过激行为,所以今天我选择逃避,我想让自己在家里缓一缓情绪。这也是我妈妈今天带我来见你的主要原因,他以为我只是简单的不上学,其实她看不到我上学的真实原因。心理医生表达了孩子对他的信任,并问他为何不选择告诉妈妈事情真相?孩子说:“我是不会说的,打死我都不会说的,我们的世界大人永远不懂,大人只知道要我们好好学习,只看到我们不好的做法,从来不会关心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故事讲到这里,不知在读故事的你此时此刻是怎样的感受?是否和我一样有些欣慰,欣慰妈妈给出孩子选择,让孩子有机会倾诉,还可能避免一场“灾害”?又是否和我一样有些心痛,曾经孩子多么亲近的父母,却渐渐成为了他们眼中的陌生人?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请问,孩子成长为今天这样样子,除了一味埋怨指责,又或是逃避,你有过反思吗?我想告诉你的是,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他的需求和动机,作为父母,如果你仅仅停留在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想当然去想,把它们作为我们收集信息的唯一渠道,那就是你永远看不到真相的原因,这也是你不断和孩子斗争下去的原因。
此刻,你是否想问:那我如何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呢?
如果你真的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一定要给你点一个大大的赞。当孩子有一些父母不能接受的行为表现时,首先保持稳定的情绪,停止头脑编制,放下内在恐惧,立足当下看到孩子的情绪并核对信息,允许并接纳肯定孩子有情绪敢于表达,再和孩子一起就事论事想办法解决他想解决的问题。对了,有孩子说,其实当他们有情绪的时候,更需要的是陪伴者、倾听者,而不是指导家,建议家。我非常同意孩子的说法。所以请你记住一个准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关系好了,什么都好说。来,问问你自己,日常生活中,你为这段关系做了多少加分,又做了多少减分呢?
最后送给各位家长一句话: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亲,你愿意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