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开元寺真值得一去。
我们住的民宿在西街的金钗巷里,离开元寺不过几百米。
吃完早餐,走几步便到寺庙,正门对面一座高大的照墙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
白色的照墙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宽15 米,高6 米,明代书法家陈于王之手笔的“紫云屏”三字分别刻在三块方形版石镶嵌在墙上,字为隶书,清丽端和。
据说当年建寺时常有紫色祥云出现,遂名紫云。而这孤立的单墙,也有佛门清净,与凡尘隔绝的意思。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
开元寺占地面积约7.8万平方米,是中轴线建筑群和副轴线建筑的组合,中轴线建筑依次是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藏经阁,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雄宝殿。宝殿又叫紫云大殿,是开元寺的核心建筑。面阔九开间,进深七间,面积达到1388平方米,属于中国古建里最高的形制。
我被深深震撼的是大雄宝殿上的斗拱,它们巨大、繁复、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支撑着整个大殿,让人叹为观止。
斗拱上雕刻了二十四尊飞天乐伎。飞天乐伎是佛教中迦陵频伽的化身,意为妙音鸟。
飞天乐伎皆是人身鸟翼,她们体态丰盈,头戴宝冠,舒展双翅,身影华丽,手持文房四宝和南音乐器,神态生动自如,让观者惊艳。
走出宝殿,大殿外高悬着“桑莲法界”的榜书匾额,寺院红瓦飞檐的屋顶最上方有彩色龙和麒麟的雕塑,中间立着一尊小小的塔。
屋檐上落满了白色点点的鸽子,它们时不时地飞旋,倒是无忧的很。
穿过大殿后面,有一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上面雕刻着24幅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生动栩栩。
继续往前穿过甘露戒坛的莲香园中,有一棵传说开出白莲花的千年古桑树。一千多岁的古桑树仍然枝繁叶茂,还结出了桑葚果实,真是福德具臻,法喜无边。
而旁边的菩提树虽只有70年历史,但根盘蒂结,高耸入云,郁郁葱葱。风把它的大叶片吹的沙沙作响,如果在这菩提树下一直静静呆下去,会不会悟道呢?
真正让开元寺声名远扬的,是寺庙东西两侧的石塔,它经常出现在游人打卡照中。
它们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遥相呼应,合称为东西塔,是泉州古城的象征。
镇国塔和仁寿塔最开始均为木塔,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现今的石塔均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双塔均高40多米,历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堪称奇迹。
双塔为宋代建筑风格,侧角明显,斗拱和石柱比例硕大,塔身浮雕精美,两座石塔的塔基、塔身上都雕刻着古朴而传神的各乘佛教人物。人物形象生动优美,让我们感受到宋代闽南匠人们了不起的石刻工艺。
在西塔下方草地上,有一方石刻,上刻一“心”字,心上那一点却在下边。我听见一个导游介绍说这叫“放心石”,教人“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
佛家说戒掉贪嗔痴,一切皆空。
走在开元寺,茂盛的古榕遮天蔽日,千年的古建静谧神圣,高深的佛教文化展现眼前,竟一时忘掉了寺外的缠身俗务。
难怪乎,现在的年轻人都爱上了去寺庙静心养性。
开元寺,我想我会再去走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