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开元寺确实值得一去。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约7.8万平方米,是中轴线建筑群和副轴线建筑的组合,主要建筑包括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和藏经阁等。
寺庙正门对面的紫云屏极具特色,据说建寺时有紫色祥云,所以有紫云屏。
沿着中轴线,我们每到一个殿就请一支香虔诚的拜佛。
开元寺中有很多印度教的痕迹,大雄宝殿上方24个飞天乐伎尤为惊艳。
飞天乐伎是佛教中迦陵频伽的化身,意为妙音鸟。大雄宝殿中的飞天乐伎既是装饰,又是建筑结构的支撑。
飞天乐伎分为24尊,其中12尊体型较大,象征白天,手捧文房四宝;12尊体型较小,象征黑夜,手持南音乐器。
开元寺声名远扬的是东西石塔。它们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遥相呼应,合称为东西塔,已是泉州古城的象征。
东西塔都是宋代建筑风格,侧角明显,斗拱和石柱比例硕大;双塔上的浮雕雕刻精湛,展现出闽南匠人了不起的石刻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