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长篇小说发生的背景是卫国战争最后一年,发生在西伯利亚安加拉河畔的故事。一位当兵的安德烈本以为自己可以在医院疗养痊愈后,回家探望自己想念已久的妻子和家人,没想到,却被通知重返部队。在重返前线途中,他错过了返回部队的列车,走投无路的他决定逃回自己的故乡。他藏匿于离自己家村子不远的荒山野岭里,冒着随时都可能遭遇国家制裁的危险,与妻子纳斯焦娜频频相会。他的妻子一直保守着秘密,就连安德烈的父母也没有告诉,他们的儿子逃回来了。但是安德烈还是不停的怀疑自己的妻子。更加不幸的是,结婚四年都没有怀孕的妻子,在这个档口,却怀孕了。纳斯焦娜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是不是该把孩子生下来,安德烈却坚持让妻子把孩子生下来,不要管其他人怎么说,怎么想,可事情的发展哪里有那么容易。时间一久,村里人看出了破绽,纳斯焦娜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她被安德烈的父母赶出了家门。纳斯焦娜一面忍受着丈夫的猜疑还要帮助他躲避军管委的追查,一面忍受着村子里其他人的流言蜚语。最后在想给丈夫通风报信的小船上,纳斯焦娜在被人跟踪的情况下,怀着羞愧和绝望的复杂情感,投河自尽了,而安德烈却在这时听到风声逃走了。
小说的故事情节不是很复杂,但作者对每个人物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主人公之间的富于哲理性的对话,让这部小说脱颖而出。而这也是作者拉斯普京的一贯的创作风格,从中可以领略作家精深的艺术功底,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小说作品。
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纳斯焦娜的丈夫安德烈作为一个逃兵,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开始,妻子和他见面,送来各种生活必需品,他感激纳斯焦娜,也想为自己妻子做些什么。有一次他偷偷的出来,远远地望着村子里的家,看到了妻子,看到了母亲、父亲,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家里生活的点点滴滴。但现在他是一个“逃兵”,即使离家那么近,却不能回去。到了后来,他变得猜忌,开始怀疑自己的妻子,他变得越来越自私,只想着自己,却不为自己的妻子纳斯焦娜考虑。他执意让妻子把孩子生下来,却想不出好办法。战争胜利了,他依然不肯出现,不肯承担一个男人、一个士兵、一个丈夫、一个儿子该承担的责任和担当。他从一个身体上的“逃兵”,变成了一个灵魂上的“逃兵”。
这部小说刻画的女主人公纳斯焦娜,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温和、谦逊和自我牺牲的俄罗斯妇女。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有一段与丈夫安德烈的对话中,她回忆和丈夫初次见面、约会、以及结婚的情景,真情流露又充满了温情。小说中,有一段关于纳斯焦娜对于追求幸福的心理描写。文中是这样说的:纳斯焦娜从孩提时代起,就像所有的人一样憧憬着幸福,幸福的内容则随着岁月的推移、她智力的增长而变换着。
当姑娘的时候,她所憧憬的幸福也曾在她周遭轻盈自在地飘荡过,那幸福似乎任何时候都可能从任何一个地方降临,那时四面八方对她都是敞开的,只等幸福来到。她曾经有过这样的幻觉:她站在中央,幸福则顽皮地一会儿从左边,一会儿从右边飞过来挑逗她,温柔地碰她一下,旋即又飞走了,招引她去追逐它,可是到了一定时候,却撇开许下的诺言飞得无影无踪。幸福好似浩渺无垠的海洋,使人觉得它包含着那么多还没有体验过的美好的欢乐,那么多的爱和喜悦,因此恨不得立刻就投入它的怀抱,以便每天、每小时都能沐浴其中,尽情地去享受它,免得日后寂寞孤单。与此同时,她又怀着某种愉快而甜蜜的期待心情,希望把她同幸福最终结合的那一瞬间向后推移,因为这种结合早晚一定会到来的,何必操之过急。
待到纳斯焦娜出嫁时,她并没有考虑到,她从此就只给幸福留下了一条路,就是她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不过这条路在当时还很宽阔,还有足够的余地,既可能与幸福失之交臂,也可以躲开不幸。在她的想象中,成家之后虽须操劳家务,但生活安定了,有保障了,他们夫妻之间必定会相亲相爱,这样平日就会感到时光过得更快,节日就会感到更加欢乐。当然,有时也可能遇到些不顺心的事,或者碰到一些小摩擦,因为一帆风顺的美事是没有的,但是过后他们一定会言归于好,恩恩爱爱地过日子。
至于说到恩爱与体贴,纳斯焦娜一开始就有思想准备:她所付出去的应当比她所得到的要多,因为她是个女人嘛,女人就有责任使夫妻生活过得轻松和谐;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女人具备一种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女人越是经常运用,它就越是显得惊人,越是充满了温情和丰富的内涵。纳斯焦娜相信在她身上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大概也只有在这一点上她没有估计错误。至于幸福……幸福起先露了露面,隐隐约约地出现一下,给了她一点希望,然而没有赐给她一男半女就躲开了,躲到前面什么地方去了——要到那里去才能找到它。但是现在她能够找到幸福的那条路,比起以前来已经狭窄多了,可以说是变成了一条羊肠小道,虽然路还能看得清楚。
她一直渴望和憧憬着幸福,但一切在丈夫安德烈成为逃兵后破灭了。她有理由,也可以选择把丈夫供出来,但是她没有那么做,她选择做了“逃兵”的同盟,并且用生命保护她的丈夫。
最后一章节关于幸福的描写:在幸福的日子里,生活过得多么轻松、自在;在不幸的日子里,又是多么凄惨、可悲!为什么不容许人们把某一时期的幸福储存起来,以备后来在另一时期用以减轻沉重的苦难?为什么两种生活之间总是隔着万丈深渊?
她疲倦了。人们难以想象她是多么疲倦,多么希望休息啊!她无所畏惧,既不感到羞愧,也不提心吊胆地等待明天,但求得到永恒的解脱,忘掉自己,忘掉别人,把平生饱尝过的一切全部忘个一干二净。瞧,她所盼望的、以苦难换取的幸福终于来临了——为什么早先她没有相信会有这种幸福呢?她一直在寻找什么?追求什么呀?徒劳!一切都是徒劳!纳斯焦娜怀着羞愧和绝望的复杂情感,投河自尽了。读到这里的时候,作为女性,不免对她的一生唏嘘不已。
这部小说没有对战争正面的描写,虽然没有硝烟,但确是一份对战争的控诉书,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安德烈和纳斯焦娜,一对普普通通的夫妻,本可以享受平静的生活,但是因为战争,剥夺了人的情感和愿望,战争毁灭人的道德和意志,战争摧毁了人性,也让人堕落。
这部小说成为70年代苏联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已经在许多国家翻译出版,作家本人也因此而成为俄罗斯最优秀也最具知名度的作家之一,1977年荣获苏联文学最高奖苏联国家奖金。1978年苏联刊载文学作品的主要杂志《小说报》重新发表这部小说时,在前言中称它是“几十年来苏联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而《文学的俄罗斯报》则更进一层,说:“这部作品由于其深刻的人道主义内容贯穿了人民的思想,保证了它必将垂诸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