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看到“知行合一",便觉得我接下来可能会说王阳明的心学。但这篇文章恰恰相反,绕开王阳明讲知行合一。
哈佛公开课有一门课——积极心理学公开课。其概要有三点:①是行动起来,去面对问题
②是运用想象力,不仅要想象结果,还要尽可能详细想象过程。
③是认知疗法,简单来讲就是认知突破,观念建设。
这里先重点讲第一点,关于行动力的问题。说实话公开课教授那句“去行动,去面对问题,结果一定是好的、总比不行动,不去面对更好。"
刚刚听到这句话,我瞬间点头,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解决问题,仅仅靠勇气支撑的行动力,真的可持续吗?有没有更好,更持续的做法?
我的回答是:有!绝对有。
这里先聊一部名为《灵运当铺》的电影,说的是:三个主人公遇到一家神奇当铺,这家当铺可以换取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包括美貌,事业,财富,好运气…不过有个前提是:你必须当掉你拥有的,且是你当前觉得最宝贵的,暂时不需要的。
第一个主人公想要事业有成,当掉爱情。第二个主人公想要美貌,当掉友谊。第三位主人公想要好运气(赌徒),当掉亲情。刚开始他们很开心与兴奋,终于获得自己想要却未拥有过的东西。
后来他们后悔了,他们又陷入一个死循环:不珍惜已经拥有的,同时又为失去的或未拥有的而迷茫与痛不欲生……
虽然这电影的主题跟“行动力"似乎没什么联系,但联系我最近看的《延展》一书,可以得出一个有建设性的结论:我们不必因为“还不够"而延迟,甚至不行动,而是要充分利用已有、已知去行动。
难道运用“已有的"去吸引“未有的",用已知去辨证未知地行动,不比单纯靠勇气支撑的行动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