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直是我的口头禅,曾几何时也是我引以为傲的生活态度,它象征着一种豁达、不纠结、不吹毛求疵的作风。
以前在外企工作时,直接上司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任何文稿从内容到外表都要做的尽善尽美,我们实在做不下去下班了,他还要加班不断完善。比如一个做分析用的excel内容,虽然只是用作辅助的中间过程,为什么表格要设计的那么好看呢?只是一封简单的传达信息的邮件,为什么要反复看反复看,还要不断调整格式?
后来跟上司熟了,也曾直接提出来,何必要那么抠细节,花费80%的力气来提高20%的效果,每天加班那么晚,家里都照顾不到。差不多就行啦。每每这么提及,他总是笑笑说,他的上司比他还要完美主义,他是真的看到这种完美主义带来的巨大好处,让我慢慢体会吧。
直到今天看见李笑来老师的一段话,我才慢慢有所感悟,慢慢体会到,在工作后的这十年我为什么一直无法突破自己,平平庸庸地按照生物自然繁衍的规律过着生活,和读书时代同龄人越离越远。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差不多”的心态。
所谓的差不多,其实差很多,差不多意味着从来没有跨进过领先的门槛,所以总会有意无意的低估这一步的难度。用口头上的强词夺理来掩盖内心能量的不足。用世俗的借口来阻止自己变得更优秀。
笑来老师说:想要打破这种“差不多”的心态,最好也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一件事做的足够好。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你马上就会破除在其他事情上“差不多”的幻想。转而踏踏实实的认真做事。这样下次再看到比你优秀的人,估计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现在转行做教师,更要给孩子们做好榜样。在这个寒假,给学生们制订了这个那个作业,定了计划表。自己也要定个目标。趁寒假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