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道周的刚傲与谦和
摘要:黄道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集书法家、理学家、铮臣、民族英雄为一身的风云人物,明末清初家喻户晓,后来由于满清的文化禁锢以及诸多历史原因,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变得鲜为人知。如今,黄道周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多面的,身为书法家的冷峻,身为理学家的严谨,身为铮臣的刚烈,身为民族英雄的悲壮,总体说来,都是刚傲、严肃、刻板,甚至迂腐。这是真实的黄道周吗?生活中的黄道周也如此傲慢无趣吗?本文阐述论证黄道周为官刚傲的一面,挖掘他为人谦和的另一面,并分析这一矛盾人格的一致性。
关键词 黄道周 刚傲 谦和 人格
黄道周为官刚傲毋庸置疑,不仅同时代的朝臣能深切感受到他的这种气场,连后人写的《明史》也免不了说他:“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多惧畏之“①,白纸黑字地说他傲骄,冷峻无趣。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道周在官场上的表现确实很“傲”!
天启五年(1625),黄道周晋升为讲经筵展书官,第一次为皇帝听课展书,他一个小小的展书官,竟敢不屈于魏忠贤的淫威,一改惯例,变跪步膝行为平步直走,震惊朝野。第二天,他因不满魏忠贤专权,告假回乡。
当时魏忠贤把控朝政、权倾天下,大肆排除异己,迫害东林党。黄道周虽非东林党人,但一样站在魏忠贤的对立面,顽强抗争。因此,黄道周的刚傲,首先体现在傲“权”——傲视权贵!哪怕对方是能决定自己政治前途、甚至生死的当权者。这种刚傲的背后,体现的是做人的尊严,黄道周之所能这么做,是因为他把尊严置于政治前途之上,置于生命之上。
天启薨,崇祯继位,魏忠贤倒台,黄道周进京复职,却遭遇袁崇焕蒙冤下狱,连累次辅钱龙锡。满朝文武皆知钱龙锡被冤枉,却没有人敢站出来为他说句公道话。只有黄道周孤身为钱龙锡鸣冤,规劝崇祯不能乱搞株连、滥杀无辜。崇祯很生气,让他好好反省,别没事找事。黄道周却不领情,非但没有悔意,反而一再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且逐渐得到朝野舆论的支持, 弄得崇祯很尴尬,最终没能枉杀钱龙锡,而黄道周自己却被停职了。黄道周再次乞休,获准后临行前却上《放门陈事疏》,把朝廷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得淋漓尽致,还特别指出崇祯用人不明,苦口婆心地奉劝崇祯要近君子、远小人。结果惹怒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崇祯,被削籍,开除出公务员队伍。
当时刚铲除阉党集团不久,正是崇祯声誉最高、不容质疑、脾气最大之时,因此举朝缄默,谁也不敢招惹这头易怒的狮子。黄道周并非言官,跟钱龙锡也无交情,根本没必要为一个倒楣的路人同僚出头,他却傲视群臣,挺身而出,并赢得了“古今第一词臣”的赞誉。根据羊群效应理论,一群羊只会跟着领头羊走,不管对错。黄道周则不同,他并不因为别人沉默而跟着沉默,而是主动为公平正义而辩。因此,这是傲“群”——不媚流俗!其刚傲的背后,是正义感和责任感。
崇祯九年(1637),黄道周再次进京复职,没想到官运亨通,一年内连升四级,还差点入阁。然而,跟一般人升职后积极做事、低调做官不同的是,他选择了辞职——半年内辞了六次!他的辞职,并非官场上的虚伪和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在给亲友的信中他写道:“长安交游尽绝,诸生亦不复往来,而狺狺者日夕投弋”②“无日不思回家”③。
可见,身处喧嚣的官场,尽管接连被突击提拔,他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对现状很无奈,疲于应对,跟别人也几乎不往来,没有任何为官的乐趣和快感,倍受煎熬。一年内提拔四级却辞职六次,这说明黄道周为官无欲,丝毫没有想从中获利的念头,这是傲“利”——不谋私利!其刚傲的背后,是淡泊名利和对权力的漠视,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生命品质。
不久,杨嗣昌夺情入阁,陈新甲夺情出任宣大总督,黄道周上疏弹劾二人夺情。由于黄道周没能入阁,上疏的时机又太过凑巧,崇祯怀疑他有私心,想当做反面典型,借机打压清流一派。于是,有了崇祯十一年(1638)七月初五的那一场著名的“平台如对”。在这场召对中,黄道周与崇祯短兵相接,大辩纲常伦理。结果,崇祯大败,风度、颜面尽失,盛怒之下,黄道周被连降六级。
若是其他场合,有充分的时间做心理准备,亦可从容选择,而这场召对完全不同,纯属临场发挥,对象还是最高统治者——皇帝,然而,黄道周没有丝毫露怯,据理而谈,针锋相对,面对面直斥崇祯忠侫不分,这是傲“君”——刚正不阿!其刚傲的背后,是赤胆忠心的爱国热情和根植于内心的高贵与自信。
崇祯十三年(1640),因江西巡抚解学龙举荐,弄臣魏照乘使坏,崇祯怀疑黄道周结党,黄道周因此蒙冤入狱,被廷杖八十,且多次遭受严刑拷打。黄道周拒不认罪,还在狱中完成了易学大作《易象正》。经多方营救出狱后,黄道周上的第一道奏疏,就是营救一同遭受诬陷的狱友。肉体的摧残,同样丝毫不能改变他身上的那股“傲”劲,凡是他坚持的,永不服输,这是傲“身”——身残志坚!不会因为身体上遭受摧残而低下那颗高贵的头。
南明隆武时期,黄道周任内阁首辅,兵权、财权均由郑芝龙掌控,郑芝龙不想抗清,只想把隆武政权当作降清的筹码。换作他人,大不了辞职不干,黄道周明知不可为,却仍然拉起一支书生队伍,拿着锄头、扁担北上抗清。
明明知道自己是鸡蛋,偏偏要往石头上撞;明明知道自己只是能挑百斤的微弱之躯,却硬要扛起万吨重担。不以自己之弱而推卸责任,其刚傲的背后是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兵败被擒后,拒绝清朝的高官厚禄,多次痛骂前来劝降的洪承畴、陈江等人,大义凛然,坦然受刑。这种大气魄、大格局的刚傲,是傲“生”——视死如归!生命诚可贵,但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相比,还差得很远。
黄道周为官,除上述傲“权”、傲“利”、傲“群”、傲“君”、傲“生”外,还有许多做法也可理解为其个性上的刚傲。黄道周一生与东林党交好,却不加入东林党,不参与东林党的任何活动,不结党,不盲从,这也是“傲”。黄道周主持过乡试、会试,不遵守潜规则,没有其他官员的人情世故,严厉拒绝别人求情送礼,三次拒收他人赠送的名贵砚台。在腐败透顶的明末官场,能如此清廉,如此另类,也是缘于他自身的清傲。
黄道周一生为官,一言以蔽之——“傲”! 然而,他的刚傲并非通常意义的傲慢无礼、骄奢无度,而是根植于内心的崇高的道德准则,付诸于外在行为的体现,因为有底线、有坚守,不妥协、不迎合、不苟同、不和稀泥,是非分明、疾恶如仇等等。在别人看来正常的人情往来,他却拒之于千里;别人趋之若鹜的东西,他却嗤之以鼻;别人避之不及的事情,他却迎难而上……
在同僚眼里,黄道周没有人情味,不灵活,很无趣,爱较真,于是“公卿多惧畏之”,因此,他很刚傲!余光中先生将朋友分成高级有趣、高级无趣、低级有趣、低级无趣四种,若以此分,官场上的黄道周一定属于高级无趣的那种。
既然黄道周为官如此之刚傲,为人是否也如此?非也!日常生活中黄道周对人很谦和。受廷杖后不久,他写了封家书《杖后示儿书》致长子黄麑,从中可看出他的为人处事。全文如下:
麑子:
知汝今年已十岁,有知识,读古人书当晓其道理,如人之邪正,事之可否,皆须问先生,略知大意。至于事亲当孝,事长当顺,处友当信,接人待物当诚敬有礼,此不待问而知也。麚子、麖子尚少,当步步友爱敬之。先生必尊敬事之,不可一毫疏慢,言动起居皆须以礼,不可一刻造次。闻小儿辈谈俚语鄙事,则正色待之。见尊长,则肃然起立。遇官人下顾,著青袍面之,皆须一跪,时时念汝父艰危受苦也。北山洒扫以时节,往见大伯,必呈所读经书,不可一毫超越。驭家僮仆子,不可出声骂詈,伊亦人子,欲有体面,其理一也。吾身已听之君,不必烦苦。汝唯读书,以圣贤为师,吾愿足矣。明春看吾得归,汝不可失业也。④
这封家书不长,仅二三百字,却包含黄道周做人的准则以及家训思想,要求十岁的黄麑事亲当孝、事长当顺、处友当信、待人当礼;要读古人书,知邪正,明事理;对先生要特别尊敬,不可有一丝疏慢,不明白之事要虚心向先生请教;对弟弟要友爱敬之,不可讲他人闲杂话等等。对自己蒙冤入狱,身陷大牢,生死未卜,只是轻轻一语带过:“吾身已听之君,不必烦苦”。在关乎朝廷社稷的大事面前,他据理力争,但是关乎自己人身安危之时,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句喊冤,一句“吾身已听之君”道出了身为人臣忠君爱国谦卑到尘埃的极致。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自己刚刚被扒了裤子狠狠打屁股,只能趴着,无法坐立,颜面尽失,却特意要求长子不可对家僮出声詈骂,因为他们也是人子,也有尊严和体面。
与为官刚“刚傲”绝然不同的是,这封信凸显黄道周为人“谦和”!他不迷信权职,却敬重平凡,提倡生命平等,这从他对待崇祯和家僮的态度可见一斑:对皇帝,他不屈从,针锋相对与之大辩纲常,维护的是忠贞爱国之心,这就是“傲”;对家僮,他不敢“出声骂”,给予充分的尊重,因为他敬重生命的平等,这就是“谦”。他的“傲”和“谦”都到了极致,却能完美结合在他身上,岂不怪哉?
“傲”与“谦”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君不见,一个人对上级越是恭顺,越是谄媚,对下属往往就越傲慢,越蛮横?这其实是权力在作祟,不足为怪!然而,黄道周正好相反,皇帝也罢,家僮也罢,都是人,都可能犯错,也都值得敬重。皇帝错了,也得指出来;家僮亦为人子,也应获得尊重。仅此而已,并不复杂。只不过,对权力如此蔑视,对凡人如此敬重,这需要多崇高的品德、多强大的内心、多充分的自信才能做得到?
由于秉持这种“谦和”,黄道周在日常生活中并非是他人印象中的刻板无趣,反而是谦逊随和、风趣有加。他自小爱读书、爱游历、爱幻想,常有“弃家腾举”之意,即出家当道士修炼成仙去也。14岁那年游历广东博罗,写下《罗浮山赋》,被誉为“闽海才子”。他在博罗广交朋友,大受欢迎,一位无名乏味的少年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可能仅仅凭借才情,就那么受欢迎。这说明少年黄道周非但才高,情商也高。黄道周在广东博罗一住就是半年多,许多富显人家看中黄道周年少翩翩、才华横溢、前途无量,争着要将女儿许配给他,他却一一婉言谢绝。
多年后,黄道周回忆起年少时的这段“光辉岁月”,非但没有得意,反而略带遗憾地说:“神女悦娅而相慕兮,又敦知余之不敢娶”。⑤意思是说,当年有那么多女孩喜欢我,可是怎么知道我不敢娶她们?在与朋友的通信中,黄道周解释了当年谢绝的原因:“仆生年十五六,犹问姆氏,男女匹配是为何故?迄今思之,喷饭也。”意思是说,直到我十五六岁时,还在问我妈,男婚女嫁到底是为何故?原来少年黄道周不是不想娶老婆,而且根本不懂得娶了老婆要来干嘛?身为理学家,却这么坦诚率真,怎会无趣?
崇祯三年(1630)初,黄道周携蔡玉卿进京复职,在城郊租了一间民房住下。这里虽然房租低,但卫生极差,苍蝇特多,常常吵得他无法读书、写作。黄道周却能苦中作乐,有意思的是,他还特意写诗跟苍蝇呕气!
“不得顾人面,何须通姓名。针头腥气在,狗苟自兄弟。”用人喻物,把自己讨厌的小人比喻成苍蝇。诗的题目特别好玩,叫《京师物繁,苍蝇为最,爰伸攀棘,别成小言三章》⑥,意思是说,北京物资丰富,以苍蝇为最!崇祯五年(1632),黄道周秉笔直言,劝崇祯远小人近君子,惹怒了崇祯,被开除公职。
换作他人,此时心情应该很郁闷,看什么都烦。他却心情大好,离京时,还特意写诗跟苍蝇道别:“约来大鸟成新别,谢去青蝇失旧知。”并且不管人家愿不愿意,直接把苍蝇称作知己。看来经过近两年的相处,他跟苍蝇已经“相见两不厌”,彼此还不乏有共同语言,不然怎么能称之为“旧知”?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傲慢无趣?明明是谦卑到极致,恨不能跟苍蝇也平等相处。
就在当年腊八节的前一天,黄道周回到漳浦老家,由于刚到家,备不齐第二天腊八节的祭品,黄道周愁眉不展,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恰巧有朋友送来两只鸡,黄道周见了眉色顿开,手舞脚蹈,连连致谢。这哪有一丁点理学大师的风范?分明就是一个可爱的邻家大叔!
发生在道周身上类似的趣事还很多,比如说,和蔡玉卿吟诗做对增进感情,拿老子出关的典故跟学生开玩笑,为邺山书院取名等等,邺山原来叫焦桐山,由于山上树木不多,有学生说这座山像唐朝的邺侯李泌,道周听后马上把这座山改名邺山。
即使抗清失败,被关押在南京大牢候斩,黄道周也不失幽默。对付前来劝降的清朝大员,假装愿意归顺,却不愿剃发,把清廷讽喻成“穿心国”。尤其是故意把前来劝降的洪承畴当成冒牌货,说真正的洪承畴早已殉国,还写下“史笔流芳,虽未平虏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的对联,讽刺降清卖国的洪承畴。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也不失风趣幽默,这才是骨子里的高贵!
既然如此,史书为何会把黄道周说得如此刻板无趣?这是因为黄道周无论在朝为官,还是抗清殉国,都被看作正义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平步献书忤逆魏忠贤,救钱龙锡,救郑鄤,与崇祯大辩纲常,拉书生队伍抗清,宁死不降,无不表现得铁骨铮铮、正气浩然,让人肃然起敬,从而敬畏之。再者,黄道周由于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没那闲功夫,也不屑于与众公卿相往来,自然让人觉得他严肃刻板、高高在上、不可接近。这一切,表现出来,就是黄道周为官非常刚傲!
一方面,官场上的黄道周,忠君爱国,具有高尚的道理情操,漠视权力,不理会种种丑陋的潜规则,“傲”上顶了,自然刻板无趣;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道周,敬重平凡个体,提倡生命平等,“谦”下底了,自然风趣有加!
这才是真实的黄道周,为官“傲”上云霄,为人“谦”到尘埃里!
二O一八年六月于东山
参考文献
《黄漳浦文集》,(明)黄道周著,(清)陈寿祺原编,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年;
《黄道周集》,(明)黄道周著,中华书局,2017年;
《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侯真平,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黄道周年谱〉注译》,陈旭山,2013年;
《黄道周》,青禾,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
《黄道周论稿》,郑晨寅,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黄道周奏疏注译》,陈旭山,2016年;
《黄道周研究文集》,孙英龙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南明史》,顾诚,光明出版社,2011年;
《明史》,(清)张廷玉等,中华书局,1974年;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
《明季北略》,(清)计六奇,中华书局,2008年;
《明季南略》,(清)计六奇,中华书局,2008年;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中华书局,2008年;
引文出处
①(清)张廷玉等编著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1123页
②(明)黄道周 著《黄道周集》,中华书局,2017年,第790页
③(明)黄道周 著《黄道周集》,中华书局,2017年,第783页
④(明)黄道周 著《黄道周集》,中华书局,2017年,第788页
⑤(明)黄道周 著《黄道周集》,中华书局,2017年,第1711页
⑥(明)黄道周 著(清)陈寿祺原编《黄漳浦集》,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年,第7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