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各种书籍应运而生,书籍种类繁多,跨度复杂。而且日益更新的速度让精力有限的我们越来越迷茫,一本书还没看完,另一本又出来了?什么时候才能看完?这本书值不值得自己花时间看?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看书不讲方法,拿到一本书后,就迫不及待的从第一页开始仔细阅读,不说错过一个字吧,但也基本上是毫不拉下,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看过;又或者看到中间部分发现不明白或不懂,然后又会从第一页仔细阅读;更有甚者是读了一大半,才发现一本书根本不值得自己阅读。其实,这些困惑总结起来,其实有3个问题:
“我想不想读这本书?”
“这本书是否值得我花时间去读?”
“时间有限, 我如何才能在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也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检视阅读的一种“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略读建议:
1.先看书名页,然后有序就看序。查看副标题或相关说明,了解作者的写作角度、书的主题概念,把书归类。
通过看书名和序(很多作者都会在序中给出相关的内容描述或提示),基本就能了解这是一本干什么的书(是实用性讲方法论的书,还是理论性的书;是要指导作者如何行动,还是分析问题的现象本质?)。书的类型是什么?是那个方面的?是哲学书、历史书、文艺书、心理书、理财书……等等。
通过这一步基本就能把书和自己的读书目标(想学理财?时间管理?整理?……)联系起来。你需要提升的是哪方面的技能?你需要知道理论还是需要行动指南?
因此,通过书籍的类型,基本就能判断一本书是否需要读?从作者的写作角度及主题概念,就能知道一本书是否值得读者再进行下一步的深入了解。
2.研究目录页,对书的基本架构作概括性了解。
大体了解这本书的各个章节是讲的什么内容,是从历史讲到发展、衰亡?还是从经济政治讲到宗教文化?是讲了达成目标的不同行动步骤还是一个理论问题的不同层次?只有了解了书籍的基本架构,才能理清书籍的脉络层次,才能在阅读中抓住主次关系,必要的地方慢读精读;不必要的地方略读速读。甚至对自己目标没有影响的章节可直接不读。
这个步骤是进一步引导读者确定书籍的内容是否值得读者花时间进行下一层次的分析阅读。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评估下书的议题范围,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关键词汇要查看对应内文。
查看索引,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些文章和著作。这些文章和著作,自己以前是否读过?这样在读到相关章节时,才能引申出自己对原文章的思考和分析,避免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查看索引,还有利于发现作者对当前写作领域的认识。写作是否参考了大师级作品,是否考量了当前的流行趋势,又是从什么角度考量的?
这个步骤可以辅助作者对一本书是否值得读有更清晰的认识。
4.对新书,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很多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的。
了解作者的经历,能够帮助你明白作者问什么要写这本书的意图;了解作者的经历,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时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及想法的思考角度。
5.挑几个看起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注意文章开头或结尾的摘要总结。
跳读,找几个跟自己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章节来看,重点看开头和结尾,看作者是否引申出了自己最关注的点以及解决方法或应对策略。以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自己认为最需要的信息和内容。
6.打开书,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几页,不要太多。翻遍全书寻找主要论点,注意后记及结尾几页。
“东翻翻,西翻翻”,有助于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念个一两段,连续几页,不要太多”有助于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是否清晰,语言表达功底是否清晰明朗,能够辅助读者确定自己想不想读这样一本书。查找主要论点等也是辅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的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