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草原地区和中原地区老是在发生战争,比如秦国派蒙括北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可中原王朝就算当时战胜了草原王朝,甚至是驱逐当地草原民族,可一旦我们把时间拉长,你就会发现中原王朝根本就没有解决草原地区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争端。北方的匈奴、鲜卑、乌桓、契丹,女真,蒙古轮番崛起,每当中原王朝出现衰落之时,草原民族就攻打中原王朝。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草原游牧地区和中原农耕地区是两套不同的统治逻辑,中原王朝不能直接对草原地区形成直接统治,只能通过草原部落实行间接统治,然后实行扶弱抑强的策略,这套统治方式在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时是可以执行的,一旦中原王朝衰落,这套统治方式就执行不下去了。
那历史上有没有解决这方面的案例呢?还真有两个,一个是宋辽两个之间的澶渊之盟,维持了草原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百余年和平,这个是用经济来解决军事问题。但辽国还是有些特殊,因为辽国手中有农耕地区燕云十六州,是的辽国获得了稳定的税收,有条件实行父死子继的制度,保证了辽国政权的稳定,使得辽国和宋国能够达成协议。
而真正建立在草原上的王朝,一般难以获得政权的稳定,因为草原上的环境恶劣,部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没有稳定的税源,使得草原王朝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制度,而不能实行中原的父死子继的制度。一旦草原王朝上兄弟这一代人全部死光后,对于谁来成为下一任可汗,则往往无法达成共识,接着就会发生内战。
还有一个解决草原与中原地区矛盾的王朝就是清朝,清朝给草原地区引入藏传佛教,使用宗教来统治草原地区,最终彻底解决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战争问题。
我们经常做的某些事从短期来看是有效的,从长期来看就不一定了。就像汉武帝派兵攻打草原,解决了中原地区的心腹大患,可我们一旦把时间拉长,你就知道汉武帝这种做法是没用的,没有解决中原地区如何统治草原地区的问题,中原王朝就算打败了草原王朝、甚至是驱逐当地的草原部落,那又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