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首先得是教育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犹如风景之于旅程,风景必在旅程上,但旅程上不一定就有风景。风景有转瞬既忘,有铭刻于心,但旅程不管你喜也罢,厌也罢,总是要前行。故而要看风景只能选择旅程,想看什么样的人风景就取决于选择了什么样的旅程。

    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这个时代的通病_寻求达到目的的最近途径。作为一名教师,最近途径就是让自己的学生成绩优秀,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在这个过程中,单一和急功近利的目的却往往忽略了不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忽略了成长是这个世间最为复杂的旅程,而这种忽略往往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缺陷甚至是遗憾。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部分学生某些课程特别优秀,但也有一些课程令人惨不忍睹,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执教结果也天地之别。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有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执教水平,有学生成长历程中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但如果我们细细对这些现象进行规律化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的缺失,师生关系的相悖不和谐,忽略个体差异的单一化评价让学生体验不到成就感等等,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有过这样一段经历,班上有个学生R,这个学生特别聪明,通常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能位列二十多名,按照我校的实际情况,这个学生会是一个妥妥的标准化高中的苗子,但是他很懒,经常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带班级语文的M老师又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教学成绩也很优秀,为了保证乃至于进一步提升班级的语文成绩,他给学生每天布置了很多作业,R就成为经常被追着屁股催要作业的对象。为了让他交作业,M老师好多次打电话让家长配合教育,搞得家长和孩子压力都很大,同事也曾劝他让对这个学生放松一下要求,毕竟就当前情况看这个学生成绩还不错,但他却秉持原则不改变,还说他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还要加强,还有待于提高。就这样,在这种批评和追讨中,学生忍受不了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选择了转学,后来听说R后续发展不尽如人意,令人扼腕叹息。在这个事件中,似乎很难回答到底是谁做错了,但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降低一下对R作业的要求,而多关注一下他的耐压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这个学生的发展是否就会有所不同。其实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可我们在不断探索各种先进教学理论的同时,好好的问一下自己落实好了没有先贤朴素的教育智慧。坦率地讲,我对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强加在以学生的学业水平的高低来评判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下的唯一标准是持怀疑态度的。孔子弟子三千,也不过贤者七十二人,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可在成绩决定一切的理念下,教育多了本不该有的功利化色彩,缺少了本应具有的从容和优雅。

  有一句“爱上一个人,喜欢上一座城。”的心灵鸡汤,可在教育中爱上一个人喜欢上一门课,甚至影响一生的择业选择都不是一种稀奇的现象。而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教学手段,娴熟的教学技艺,更要有教育优于教学的观念,想学生之想,解学生之困,承认生命个体的不同差异,不进行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对比,才能让自己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先成为学生益友,方会成为良师。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不是否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性,在这个学习改变命运(其实从某中意义而言就是成绩改变命运)的时代里,我们当然应该光明正大地抓成绩,而且追求成绩和素质教育本就是统一的,一些名师大家的出道也往往是从优异的教学成绩开始的。我只是想说明如果我们在教学的同时不单纯认为成绩就是教师的苦教,学生苦学的合成体;不是偏执一隅的只盯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变为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多一点包容之心,持久之念,不要吝啬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欣赏和表扬,秉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生命个体,让教育先于教学,让教学成为一门艺术,而非一门简单的技术,我们的校园是不是会更和谐,也会让更多的学生的生命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