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小学文化,很早就远离故乡外地打拼,算是一个不很成功的乡镇企业老板。他在多年的勤奋经营中见招拆招,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但凡事情出来,他头脑中会迅速做出反应,形成上中下三种对策,他说自己每次解决问题都会力争上策,避免下策,用中策保底,据说收效甚好。
我没有继承父亲的优点,很多年里都害怕面对压力去解决问题,时间一长,形成遇事就逃避的习惯,总是被动地接纳后果,内心陷于悔恨和不甘。
我曾经以为大脑的使命就是思考,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科学报道,说是大脑本身并不擅长思考,因为思考缓慢而费力,而逃避思考是人类的共性。
那篇文章里同时又说,大脑指导行动更多要靠的是记忆。怪不得,我开着手动挡的车,也经常在音乐里恍惚进入“自动驾驶”模式。而我遇到事情习惯逃避的思维,也正是大脑的习惯记忆,只是这记忆真的没什么愉悦感,于是造成人的身心焦虑。
这段时间学习心理学,我才弄明白,每个人的认知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思维习惯很容易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而存在自身偏好。我们往往会选择性地组合一些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信息,从而得到自己愿意相信的结论,这叫选择性关注。
具有消极思维方式的人容易紧盯困难和问题,用扭曲后的想法去替代真实感受,对点滴进步视若无睹,总是看到自己匮乏的,而忽视自己已有的。比如我自己,长期以来就是被这种自动化思维所束缚和禁锢,导致自我评价过低,信心不足,这样的痛苦正是来源于自己的固有认知和评判。试想,假如你总是聚焦于匮乏资源,纠结茫然,怎么可能拥有达成目标的底气呢?这种不自信,必然带来行动上的羁绊。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认知,重塑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自动化思维往积极的方向迈进。比如说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如果你总关注到的是自己的已有资源,并且想法设法去用好它,那你一定会充满信心和力量,积极行动起来去探索,去拓展自己的体验边界,积累价值感。可想而知,这样的行动过程本身就是有力量的,这种美好的体验又会不断增加我们的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自动思维是一种快速的评价思维,通常迅速而简短,它会本能地让你觉得它是正确的。重塑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需要持续行动所带来的价值支撑,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我肯定能力。
我们可以学着对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做积极表述,或者每天朗读一些积极而富有力量的话,或者每天列自我肯定清单,逐渐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肯定体系,也就是我们内心的自信、平和和爱。
人类往往生活在自己主观建构的内在世界里。如果你对自己闭锁、灰暗、阴冷的经验世界感到痛苦和不满,一定要尝试积聚力量勇敢破框,创造行动力,不断以体验去丰富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或者及时调整旧的思维结构,才能最终推动成长与变化的发生,以勇敢积极的心态拥抱温暖阳光的美丽新世界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