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2016到2017,是二胎暴涨的两年。
在我看来,的确是这样。我身边就有好多同事、同学,在在春节前后当上了二胎父母。一时间感觉满世界都是二胎宝宝。
以我这个资zhuang深bi的二胎爸爸的经验来看(因为本人在家里也是排行老二,就兄弟俩),通常二宝都会比较好带。因为一定有一位欺负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所以二娃是横不起来的,也就是说,性 格会乖巧一点。(姐弟关系除外,因为中国人的重男轻女传统有很大的影响。)
以前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不管孩子多么霸道,大家都不觉得什么,都惯着他,但是当二娃出现,两个孩子在同一个环境下一对比,老大的一些霸道行为就会显露出来。
其实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不过是在中庸之道的文化中比较突兀罢了,其实小孩子有攻击性是好事,这样长大了就不容易被欺负,霸气可以侧漏,但是不要轻易伤到别人就好。
不过,在家里的老人家就觉得,孩子太过于自我不好,要懂得谦让弟弟妹妹,一旦发现老大太霸道,就动不动要教训他“你不乖”。
这句话听的我毛骨悚然。
可怕的就是是,这句话的内容是对着“人”来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人而不对事”。因为这种负面话本身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负能量的催眠,如果讲的太多,孩子自己也会在潜意识里对自己说“我是个不乖的孩子,我就不应该听话”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没错!就是我们在管理中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不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却也可以“对人不对事”,而且说不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在什么时候“对事”?什么时候“对人”呢?
以下建议,你可以慎重考虑。即,在你想要“批评”某人时,可以“对事”;而想要“表扬”某人时,则可以“对人”。
怎么区分什么是事,什么是人呢?
在这里,我就要引入一个经典教练工具——逻辑层次。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当你听到下面的几句话时,不要思考,凭你的直接感受,你更喜欢哪个评价呢?
1.你一定是你们公司的专家!咨询行业的引领者!
2.你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3.你完全体现了专业主义精神!
4.看得出你专业能力很强!
5.你做的这个报告很不错!
6.这个报告真漂亮!
其实,这6句话基本体现了迪尔茨的逻辑层次模型,你更喜欢哪句,也就意味着你的第一关注点在哪个层次。这六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为限制因素,即何时When、何地Where)、行为(活动,即你做了什么doWhat)、能力(方向,即你怎么做到的How to do)、信念/价值观(动机,即你为什么做Why)、身份(使命,即你是谁?或你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Who),以及系统(关系Relation,即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
迪尔茨的逻辑层次模型,由罗伯特·迪尔茨提出,我又对其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自下而上)。
第一个阶段为,第一层(环境)和第二层(行为),多数关注“事”(见图2)。即,何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什么样的事,这个阶段管理者通常会忽略人。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层(能力)、第四层(信念价值观)、第五层(身份)。这个阶段,开始更多地关注“人”(见图3),因为人的能力(第三层)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在特定的环境(第一层)下,完成特定的任务(第二层);人的动机(第四层)则决定了这个人在特定的环境(第一层)下,完成特定的任务(第二层)的意愿度。
同时,人对自我身份(第五层,使命)的认知,又决定了他/她会以何种动机,付出多少努力(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特定的任务。
下面的这则故事,也许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身份认知”、“动机”与“能力”这三个层次的含义。
话说,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到一个工地上视察工作时看到三个正在砌墙的年轻人。老板就问第一个年轻人:“你在做什么呢?”第一个年轻人回答:“老板,我在砌墙呀”。老板又问第二个年轻人:“那么,你在做什么呢?”第二个年轻人回答:“老板,我在盖一栋大楼”。老板再问第三个年轻人:“你又在做什么呢?”第三个年轻人回答:“老板,我在建设一个家园”。于是,若干年后,第一个年轻人依然在砌墙,第二个年轻人成了建筑师,而第三个年轻人成为了城市设计师。
而对于身份的认知,我们常常也有一句这样的俗语:“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的最佳体现,就是“挤公交车效应”。大概情况就是是说,在挤公交车的时候,没挤上
去的时候是十分着急的,会非常用力地往上挤。而一旦好不容易挤上去了,大多人的反应就是懒得再挤了,反正我已经上来了,至于对没上来的人,还要骂两句“诶诶,别挤啊”。
最后就是,第三个阶段。即第六层——系统(如家庭、职场、社会等)。在这个阶段,人需要完成一个使命的转换,也就是要建立你与系统的关系(即,你在家庭中的定位,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你在职场中的定位及与相关方的关系等)。
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模型,通过不同人所从事的事情,可以大概猜到在沟通的时候对方是处于什么层次,一般高管的层次会关注第二层次“人”比较多,而中基层会关注第一层“事”比较多。至于说常常关注到第三层“系统”的人,估计是马云、王健林这一类大企业家。
因此在沟通中,我们要在两个方面运用逻辑思维层次:
1、在沟通中听懂别人的想法关注在那个层次;
2、找到问题的核心,在更高的层次梳理出解决方案。
你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如果对方说的话是在不同的层面上,那首先第一点,就要在他这个层面上给他足够的回应与认可,就跟他聊这个层面上的话题,这样他就会觉得你懂他,你理解他,你们俩在同一个频道当中,他就愿意信任你。
假如你想要鼓励你的员工、你的下属或者你的同事,那么就考虑在身份的层级进行正面肯定。比如“你真是个优秀的营销人员”、“你的设计实在太好啦,你真是个天才”、“如此专业,不愧是法务方面的专业人士”。
当你对某个人有负面的看法,最好先在行为的层次与他沟通,因为这种情况下,一旦你从身份认同的层级和他谈这个事情,你就是在冒可能激怒别人的风险。比如员工迟到了,如果你跟他说“怎么部门里面就你一个人,总是迟到呢?”这就是在从身份层面和他沟通;如果你换个方式,跟他说:“这是你本月以来第三次迟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能告诉我吗?”这就是从行为层次沟通。再比如,下属业绩不好,如果你直接跟他说:“这个月业绩怎么这么差?你什么时候才能有好业绩啊?”这就是在身份层面跟他沟通,从身份层面出发,说的话就带有主观判断,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与排斥;如果你先从行为层面跟他沟通,然后再一层一层的往上提,提到身份层面,他自己就会有改进的意识和行动出来。
你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