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子《文始真经》卷5鉴诗解2

关尹子文始真经》卷5鉴诗解2

题文诗:

物生于土,终变于土,事生于意,终变于意.

知夫惟意,则俄是之,俄非之俄,善之俄恶,

之意有变,心无变意,有觉心无,觉惟一我,

心则意者,尘往来尔,事者欻起,灭尔吾心,

有大常存.情生于心,心生于性.情波也,

流也,性水也.来干我者,如石火顷,

以性受之,则心不生,物浮浮然.贤愚真伪,

有识者有,不识者彼,虽有贤愚,虽有真伪,

而谓之贤,愚真伪者,系我之识.知夫皆识,

所成故虽,真者亦伪.心感物不,生心生情,

物交心不,生物生识.物尚非真,何况于识;

识尚非真,何况于情.而彼妄人,于至无中,

执以为有;于至变中,执以为常.一情认之,

积为万情;万情认之,积为万物.物来无穷,

我心有际,故我良心,受制于情,我之本情,

受制于物.可使之去,可使之来,而彼去来,

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无休息.殊不知,

天地虽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无形阴阳,

虽妙能役,有气而不,能役无气.心之所之,

则气从之,气之所之,则形应之.犹如太虚,

于一碗中,变成万物,而彼一碗,不名太虚.

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而我之心,

无气无形.知夫我之,一心无气,无形则,

天地阴阳,不能役之.人之平日,目忽见非,

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结而使然.人之病日,

目忽见非,常之物者,皆心有所,歉而使然.

苟知吾心,能于无中,示有则知,吾心能于,

有中示无,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有人曰,

厥识既昏,孰能不信.我应之曰:如捕蛇师,

心不怖蛇,彼虽梦蛇,而不怖畏.故黄帝曰:

道无鬼神,独往独来.曰我之思,虑日变,

有使之者,非我命.苟知惟命,外不见我,

内不见心.如目能见,天地万物,暂时回光,

一时不见.目视雕琢,者明愈伤,耳闻交响,

者聪愈伤,心思元妙,者心愈伤.勿以我心,

揆彼当以,彼心揆彼.知此说者,可以周事,

可以行德,可以贯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

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

于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

一情者可,以契道.至道真情,物我两忘.

非识非知,非有非无,情通有无,通古达今.

非去非来,能去能来,非气非形,能气能形. 

原文2

  曰:物生于土,终变于土,事生于意,终变于意。知夫惟意,则俄是之,俄非之,俄善之,俄恶之。意有变,心无变,意有觉,心无觉。惟一我心,则意者,尘往来尔,事者,欻起灭尔。吾心有大常者存。曰:情生于心,心生于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来干我者,如石火顷,以性受之,则心不生物浮浮然。 

  曰:贤愚真伪,有识者,有不识者。彼虽有贤愚,彼虽有真伪,而谓之贤愚真伪者,系我之识。知夫皆识所成,故虽真者,亦伪之。 

  曰: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物尚非真;何况于识;识尚非真,何况于情。而彼妄人,于至无中,执以为有;于至变中,执以为常。一情认之,积为万情;万情认之,积为万物。物来无穷,我心有际,故我之良心受制于情,我之本情受制于物。可使之去,可使之来,而彼去来,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无休息。殊不知天地虽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而不能役无气。心之所之,则气从之,气之所之,则形应之。犹如太虚于一碗中变成万物,而彼一碗不名太虚。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而我之心无气无形。知夫我之一心无气无形,则天地阴阳不能役之。 

  曰:人之平日,目忽见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结而使之然。人之病日,目忽见非常之物者,皆心有所歉而使之然。苟知吾心能于无中示有,则知吾心能于有中示无,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曰厥识既昏,孰能不信。我应之曰:如捕蛇师,心不怖蛇,彼虽梦蛇,而不怖畏。故黄帝曰:‘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曰:我之思虑日变,有使之者,非我也,命也。苟知惟命,外不见我,内不见心。 

  曰:譬如两目,能见天地万物,暂时回光,一时不见。 

  曰:目视雕琢者明愈伤,耳闻交响者聪愈伤,心思元妙者心愈伤。 

  曰:勿以我心揆彼,当以彼心揆彼。知此说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贯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 

曰: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 

译文2

万物从土中生,最终回归于土,事情从意愿中生,最终也会随着意愿改变。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想法可以瞬间变化,心却不会变;想法会有察觉,心却没有察觉。只有当我心如一,那么心意就像尘埃般来来往往,事情就像突然出现又消失的景象。而我的心有一个不变的大道存在。情感由心生,心由性生。情感如波浪,心如流水,性如水。外界的影响,如同火花一闪即逝,若以本性接纳,心就不会生出杂念,心境便能如浮云般自由。

关尹子说:情感源于心,心源于性。情感像是波浪,心像是流水,性则是水源。影响我们的事物,就像石头投进水面激起的火花,瞬间即逝,如果我们用本性去接受,心就不会产生波动。

人们常常在无中生有,在变化中寻找常态。一旦认同了一种情感,就会积累成万种情感;万种情感累积,就形成了万物。万物无穷无尽,而我的心却有边界。因此,我的真心被情感所限制,我的本性被外物所束缚。虽然可以促使它们离去或到来,但实际上这种来去并不由我掌控。自然法则驱使它们,从未停歇。

要知道,虽然天地广大,能控制有形之物,却不能控制无形;阴阳虽然奥妙,能控制有气之物,却不能控制无气。心所向之处,气随之,气所向之处,形体响应。就像虚空在一碗水中映照出万物,但这碗水并不等同于虚空。我的心能变成气,变成形,而我的心本身既非物质也非气息。认识到这一点,天地阴阳就不能控制我。

人在日常生活中,眼睛忽然看见异常之物,是因为精气有所凝聚导致。人在生病时,眼睛忽然看见奇异之物,是因为心有亏欠所致。如果知道我的心能在无中显现出有,就能知道我的心也能在有中显现出无。只要不相信这些幻象,它们自然就不神奇。有人问,如果心智已经混乱,怎能不信?我回答,就像捕蛇人,心里不怕蛇,即便梦到蛇,也不会感到害怕。因此黄帝说:“道无鬼神,独自来去。”

我的思想每日变化,有力量驱使它,但那不是我,而是命运。如果懂得一切都是命运使然,对外界就看不到自我,对内心也看不到心念。就像双眼能看见天地万物,但只要稍微转移视线,一时之间就看不见了。眼睛盯着雕刻细看,视力会受损;耳朵听杂乱的声音,听力会受损;心里总想着玄妙的事,心力会受损。不要用自己的心去揣测别人,应该用别人的心去理解别人。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妥善处理事务,可以推行德行,可以贯彻道理,可以与人交往,也可以忘记自我。天下的道理,小的不控制就会发展成大的,大的不控制就会变得无法控制。所以,能控制一种情感的人,可以成就德行;能忘掉一种情感的人,可以契合于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