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设计考研的专业课分享,是我自己对考研经历的回顾,也是对一年多史论辅导的经验总结。希望能给考研路上的同学送上一缕东风。
-阅读须知-
时间:这篇有点长,七千字左右,预计需要十五分钟。
适合人群:设计考研学生,有理论专业课的那种。我是完全按照华理的情况来讲,但是所有设计院校的理论考试也都大同小异,可以参考。
可读性:我尽可能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并且打了几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有助于理解。
可靠性:文中谈及的内容都是我自己考研复习,以及和考研同学交流得出的结论,准确性八九不离十;推荐的书籍和工具大家可作参考,能提高效率。
PART 1: 重点书籍
其实在早些时候,华理官方是给出参考书目的,但是有些书的年代已经比较“久远”了,相对于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来说明显有些滞后。所以像程能林的《工业设计概论》、张福昌的《现代设计概论》都已经考的非常少,基本上不用看也没什么问题。而学院资深的教授周美玉老师的《人机工程学应用》,大家其实只需对这一学科有一定了解,并且掌握人机工学的名词解释与内涵即可,对于书中许多大部头的公式和理论也没有深入的必要。
在愉快的筛除这部分不用看的书以后,那剩下的书在复习的时候如何排定优先级呢?
先说结论:世界现代设计史>>其它>>艺术概论>>中外艺术设计史
其实,只需要去看一下学院历年的真题,你也能得到这一结论,其中《世界现代设计史》绝对是重中之重,大概100分都来自这本书上。那这里的【其它】,优先级居然高于概论和中外,是什么呢?这还得分专业来看。其中设计学和艺术的考卷相同作为一类,工业设计工程为一类。
设计学&艺术学:学术型硕士,顾名思义,在理论深度上自然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考察的知识面也会更广。即使都是考历史,也得把艺术史、美术史、建筑史都给你考的明明白白的,那艺术学硕士就更不用说了。这里尤其要重视的便是关于中西方古代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在《中外》这本书上有所涉及,但零零星星不成体系。大家完全可以再去找一些外国美术史、艺术史方面的书系统地整理一下,防止遗漏重要的知识点。
结合历年真题主要会考察的包括,西方的古希腊艺术,中世纪的教堂建筑风格,文艺复兴艺术等,东方的像中国的明代家具的设计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造园艺术,以及一些重要的有关手工业与建筑设计的书籍,像《天工开物》、《营造法式》等等;此外,在选择与填空部分也可能涉及一些具体的时间、名称等类型的题目,如唐三彩的三种颜色,青海出土的文物。
所以,设计学和艺术学的这个【其它】,基本上也就是让大家再多看几本史论书籍,看的越仔细越好,并且自己做好整理与背诵。那相对而言,工业设计工程的侧重点就又有所不同。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型硕士,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会更高。而对于实践能力的考察,其实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社会较前沿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理解与判断。其中,“理解”来自于大家阅读的相关的新闻素材、设计著作与文献,而“判断”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大家如何看待相关的趋势与现象,如何对其进行评定。
举个例子,今年专硕最后大题题目是:“服务设计这门学科的源起。”像这种题目是比较难准备的,相信学设计的同学对服务设计一定有所了解,也见过不少优质的案例,但是那些散乱的知识碎片还不足以支撑你回答好这个题目。在考试现场,比较好的答案可能是先会给服务设计下个定义,然后梳理一下设计的发展历史,大概引出由社会需求变化导致服务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兴起。这样一个思考和输出的过程在考试现场进行,答案肯定是差强人意的。
再比如17年的最后一个大题:“从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来论述如何应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是我当时压中的题,因为那年正值十九大提出“新矛盾”的概念,长期作为热点“霸屏”,设计界自然也有自己的解读。如果大家能敏锐意识到这其中“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并由此引出关于“消费升级”与“生活美学”的解读,其答案一定是比较出彩的。
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两个很重要的点:1、所有你接触到的、能想到的概念与热点,在阅读相关材料之后,都要对观点进行提炼,并且整理成一份书面的小报告,它应该是结构化的、条理清晰的,它可以作为你考前的重点背诵材料之一;2、对于这些概念、热点的发生与演变,你要有自己的判断解读,也就是概念它“从何而来,并将去往何处”的问题,它可以帮助你更深层次的进行理解,并且问出更有质量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学习与补充。你的判断不一定要“绝对真理”,但是它要说得通,如果有相应理论事实支撑就会更有说服力了。
以上两点,其实也是大家考研最大的收获吧,今后在工作学习上这样去思考一定也大有裨益。就好像我现在在做PM,大家都会比较推崇“结构化思考,产品化输出”一样,要保证高效的输入,清晰的输出。
回到参考书籍上面,讲完了【其它】这个X因素,再来说说《艺术概论》和《中外》。《艺术概论》一直是让人比较头疼的一本书,偏重理论,语言也是晦涩难懂,缺乏生动的案例,所以很多人读完一遍还是云里雾里。但是考试又总是每隔一两年冷不防的给你出一个这样的题,如果没复习到就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比较讨巧的做法,是先把目录过一遍,知道它讲了哪些方面;然后去把真题当中所有来自这本书上的题目都写下来,去书里寻找答案;找到答案的部分,再联系一下上下文,看看是不是有相似/并列的知识点,标注一下。所以,这样一来,这本厚书的重点也已经“呼之欲出”了。这类题的考察,也主要集中在小题和名词解释/简答题上,答案相对固定,考前能比较顺当的背下来应该就是很有底气的了。
《中外》比较薄,其中大部分内容也和《世界现代设计史》是重合的,所以在看完《世界现代设计史》后,可以对着《中外》再把整段历史串一遍,并且把其中关于古代的与中国近现代的设计(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部分单独拿出来记一下。比如,17年的第一个论述大题“上海 “月份牌”广告”,就是出自于这本书中。
PART 2:复习时间线
考研的战线具体要设置成多长,取决于你什么时候决定好了要考研,你对自己复习效率的自信程度以及你当下是否有更值得做的事情。我始终认为考研像是工厂里运行的大型机器,在开始运行和中断阶段都会因为有极大的惯性而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开始阶段你会因为眼前浩如烟海的书单和to do list而不知所措,中断阶段你会因为自我怀疑和对过往记忆的淡化而心灰意冷,所以在考研前的心理建设是很重要的。
与决定考研相对的,是我们所放弃的巨大的机会成本:你可能无法再全身心投入课程学习与完成专业作业中去,也无法不计时间成本的进行社团实践,无法准备找工作从而变得没有退路等等。所以当你想明白这些事情什么更重要的时候再决定考研,你应该会变得更加坚定。
而考研的复习时间线,其实很像漏斗里的沙子。在纵向维度上,初期时间的变化是非常慢的,整体的运动也非常平缓;越接近底部的时候,时间流逝的速度则会不断加快,运动速度也不断得到加强。意识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我们复习的过程中也应该作相应的策略,帮助你坚持下来,并且始终保证较高的效率。如果你对自己的意志力很不自信,同时也想不明白考研对你的意义,建议你晚点开始,否则前期这段时间带来的效益是非常低的。
我们不妨将复习时间线分成几个块状来进行分析:1、爱之初体验(暑假前);2、了解你多一点(暑假期间);3、相爱隔成纱(九、十月);4、爱你在心口难开(十一月)5、最懂你的人是我(十二月)
- 爱之初体验(暑假前)-
设计专业的考研与别的理工科专业有较大的区别,首先就是我们不考数学。考研数学如果不用个半年以上时间进行复(预)习、刷题,是很难在考场上有好的发挥的。我当时复试时和几个考华理化工的同学住一起,一个数学考了满分,一个考了140,他俩都是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去准备的。所以当时两人都是十分羡慕我这个花了三个月时间去考研的设计专业学生。其次,相对于别的专业课都有明确的解题思路和标准唯一的答案,我们的两门专业课则更加灵活自由,考察的也更多是一种软实力。
在暑假前,我们首先应该展开复习的便是英语,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同学,早点开始背单词积累词汇量,并且每天坚持读一两篇纯英文的新闻材料,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当你开始刷真题的时候,就不会一上来一篇要错三四个,结果又灰溜溜回去背单词。对于手绘零基础或者薄弱的同学,此时也可以多看些视频教程或者大神的手绘demo,然后自己跟着练。
我主要讲一下史论,为什么说是爱之初体验呢?谈过恋爱的同学都知道,爱情最美如初见,第一眼的感觉真的很重要。有些同学一上来就会问我说,怎么能在最短时间去把书上的重点都背下来。这就好像你不了解一个人,甚至都没见过面,就开始想着速战速决追到这个人,大概率是进不到这个人心里的。所以,初期复习的重点当然还是《世界现代设计史》,其中,培养好感很重要。它可以支撑你在漫长的复习过程中持之以恒的学习,不断深入其中,代入其中。
时间充裕的,一定要先把原著通读一遍。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大二,那时候也没想过要考研,所以没什么功利性。只是因为隔壁班的有个同学从小就喜欢设计,因此对设计历史、人物和事件都非常熟悉,有回他讲述自己的设计方案,从格罗皮乌斯讲到柳宗理,从包豪斯讲到蝴蝶凳,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我就觉得帅爆了,自己很有必要读点历史提高下修养(逼格)。
第一遍读不要带着功利性的目的,非得背点什么才踏实,此时的重点是培养好感(再说一遍)。这时候可以发挥自己的八卦心理,对于那些常出现的人物可以去网上“人肉搜索”一下他的生平,使这个人物形象在你脑海里变得丰满起来:
“柯布西耶戴着自己设计的眼镜(甚至他的名字也是自己取的),近乎偏执的实践自己的“机械美学”,像个数学怪才一样迷恋理性和科学性,我总把他当作乔布斯式的人物;格罗皮乌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帅气的他娶的妻子也是当地公认的美人,因此他也是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创办了包豪斯;那相比较而言,米斯凡德洛就显得大器晚成,但是手法又绝对更加成熟和高超,进而其设计原则可以改变“世界大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 ”
诸如此类小说式的故事,其实是很容易引人入胜,并让你不断深入探究历史的真相。读的过程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干,只是饶有趣味,也可以做一些笔记注释,或者是把每一章制作成一张脑图,搭一个大致的框架出来,帮助自己去梳理和回忆。
-了解你多一点(暑假期间)-
这一部分更像是撒一张大网,结合第一部分说的【其它】,学硕(艺术)和专硕应该按照各自的侧重点去进行准备。学硕的同学可以找本外国美术史、艺术史的书去看,而中国的部分可以去找些国内的论文看,像江南私家园林、庙宇建筑、四合院等等的分析论文其实是非常多的,完全值得一读。专硕的同学则应该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设计趋势方面的内容,对于现在十分流行的诸如服务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绿色包装设计、工匠精神、通用型设计等都要融会贯通,考察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
这一阶段的你更像是在海边捡拾贝壳的小孩,每天都会因为发现了美丽的贝壳和偶尔闪现的珍珠而倍感喜悦。遇到好的文章和知识点,一定要记录下来,可以参照康奈尔笔记法,做好摘抄、注释和总结,同时也方便后期补充同类知识点。
还要指出一点的是,虽然上述文字划定了不同专业方向的不同考察重点,但是在复习过程中也不要过于拘泥于这个区别,学硕的同学也应当了解一些设计趋势的内容,至少在论述题和复试面试环节都还是比较看重这部分的能力的;专硕的同学亦是如此,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搭建一个完整的史论框架,现代设计史中许多风格和流派,其实都与古希腊、中世纪等的艺术风格有非常大的继承关系。
- 相爱隔层纱(九、十月)-
至此,你已经可以开始和这门专业课正式开始约会了,那在这之前你需要花费的时间量,其实也取决于你的悟性和你是不是一个慢热的人。到了九、十月份,学校开学,你也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紧张和高效的学习状态中。这一阶段不妨作为一轮复习,也就是你开始有意识的去厘清那些知识的脉络,开始整理出哪些是考试出题重点的部分,哪些是可以在考试时调取的素材。
这时你的复习利器其实是:真题。把真题打印出来带在身边,每天复习前都把真题过一遍,想想常考的题型有哪些,答题的思路又是怎样的。除了一部分题目在书上有清晰明确的答案外,很多题目还需要大家有一定的发散和聚合能力,也就是学会去分析一个运动的前因后果,运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形成一个精炼而完整的答案。
举例来说,学院爱考的一种题型就是比较两个运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17年专硕,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的联系和区别),甚至要求你结合当下的设计语境去进行比较分析(17年专硕,工艺美术运动对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像这些高频的考点,完全是值得去把它当作一篇小论文去写一写的,写完再修改完善,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到考前只需多看几遍就能记住。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我称之为“相爱隔层纱”,那么为了让你能看得更清楚,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多去了解历史的大背景。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发生的,设计历史更是如此,许多运动的发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它更多是时代发展中矛盾的产物,同时也会致力于去调和其中冲突和断层的部分。因此,如果你对宏观的大背景也比较了解的话,就能更好的掌握运动的精神内核和发生的原动力。
- 爱在心口难开(十一月)-
对于相处来说,最难的不是说,而是做,你自以为你已经足够了解TA了,那就证明吧。考研的这一阶段也是比较煎熬的,看什么都觉得眼熟,但是写下来又是千疮百孔。其实也不用着急,这就是“爱你在心口难开”,最重要的是勤加练习。练习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觉得比较好的两种是:1、和同学不断的进行口述演练;2、默写、默写、默写。
和同学互相出题操练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他最好是你的研友,你俩不一定考一个学校,但是专业得相同,你甚至可以了解一下他们学校考察的侧重点是什么,并且偷学一些知识。比如当时我舍友,一个考武汉理工,一个考江南,我们就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复习资料,武理考的古代部分是很多的,考江南的同学当时也没什么参考书,就抱着巴巴纳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不停得看,搞得我也痒痒,花了好几天把那本书也看了一遍。
默写就是一个相对寂寞枯燥但是绝对扎实的办法了。你可以先在脑子里列一个提纲,大概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然后就开始默写,控制好时间和字数,最后再去书上找一下相关的知识点,看看是否答的到位。其实并不是要一字不落,而是要做到用精炼的文字把事情讲清楚,并且分点的关键词都能抓取到。大家可以优先把真题上的大题都写一遍,再据此自己给自己出题,尽可能涵盖到每一大章的重点部分。
- 最懂你的人是我(十二月)-
写的很累,终于到了冲刺期。经历过前面的迷茫与挣扎,进入到12月,聪明如你应该可以会心一笑了:“最懂你的人是我。”这段时间你可以想象所有你的文字和笔记都成为你的千军万马,这时候你就可以开始指点江山了。先统筹一下自己的兵马粮草,然后排兵布阵,看看是不是还有知识的盲区和死角。(这一点是关键,我当年就是因为时间太赶,所以遗留了不少的知识盲区,考试时候大概有15分是我一无所知的知识。)这时候不妨回到最初说的各专业侧重点,再把大部头的书翻一翻,查漏补缺。
清点好兵马,你也可以分析一下对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根据今年的天时地利,还有对手的招式和偏好,你不妨大胆假设——押题!关注一下这两年的时事热点是什么,特别是和设计关系比较大的:绿色设计、服务设计、交互设计、VR和AR、人工智能、消费升级、产业转型,有些已经考过了,剩下的还会远吗? 理论知识背诵的一般的同学,也可以猜测一下简答题可能会考察哪几个运动,然后重点准备一下。
划重点:
1. 想清楚了再开始做,开始了就请一往无前;
2.用好八卦心,对感兴趣的TA展开“人肉搜索”;
3.真题、真题、真题,复习时的指路明灯;
4.珍惜你的研友,他是你实现梦想的另一只手;
5.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低估你的忘性;
6.保持节奏,做好当前阶段的事,勿急功近利。
写在最后:每个人开始复习的时间早晚不同,上述时间线是按照最长的战期来规划,如果开始得晚那就相应缩短每个复习阶段的时间,但最好不要跳过其中的步骤,我自己当初准备的太晚,导致存在好几个复习的盲区,硬生生丢了不少分。
17年考研完写经验贴有感而发的一句话,也送给大家:希望我们都能经历一个无比黑暗的考研历程,又能幸福地在终点欣赏自己做了一件多了不起的事。
和华理的几个朋友开了一个公众号,叫“陇上艺理”(微信号: longshangyili),上面还有学长写的关于手绘和构成方面的复习经验。有问题或者需要交流的也可以加群:3630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