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了婚之后,除了同事关系、夫妻关系这两大重要的人际关系外,婆媳关系简直就成了第三大关系。许多人搞不明白为什么婆媳之间怎么会有那么多矛盾!当然也包括我。我也观察到有相处很好的,刚好一对是农村的,一对是大城市的。农村这对婆媳文化程度都不高,但两人相处的比母女关系还要好;城市这对婆媳学历都很高,两人相敬如宾,界限分明,关系也很融洽。看来婆媳关系的好坏与学历、学识无关。
婆媳矛盾表面看都是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进一步深入分析,背后都有角色行为预设的因素在决定着其是否融洽。
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被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贴上了大量的身份标签,如一个女人会被贴上孩子、女儿、女人、姐姐、下属、同事、领导、闺蜜、媳妇、爱人、母亲等等各式各样的标签,每个标签背后都有相对应的一套预设的行为规范体系:孩子要乖巧、女人要温柔、女儿要孝顺、姐姐要体贴、下属要能干、同事要精明、领导要威严…….这与每个人所经历的身份体验、环境文化、价值观体系等都有关系。在我们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角色行为预设几乎都不同,人人都会有冲突。
婆婆会对自己的儿媳妇有一套基于自己经验、习俗的预设行为。有的婆婆认为儿媳妇就是要照顾公公、婆婆、老公、孩子,就要每天做家务,这就是她的职责,因为她就是这么被定义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就预设儿媳妇也应该这么做。农村那对形同母女的婆媳,媳妇就是这样做的,其行为符合了婆婆的预设。如果儿媳妇行为没有符合婆婆的预设,那就必然产生隔阂、矛盾。
儿媳妇对自己的婆婆也会有一套预设的行为体系,如果二者是一致的,就容易和谐相处,因为都符合自己的预期。但现实是大多数婆媳这种对对方的预设行为都是不同的,甚至差别、冲突很大。如果上述那个婆婆遇到一个90后媳妇,这个媳妇预设自己的婆婆应该把她当作一个宝,什么都要听她指挥,别说做家务了,婆婆饭做的不合口味,恐怕都要受到指责。他们之间的矛盾可以想象。
我国特色的“孝文化”带来的婆媳关系冲突也属于这类,孝文化也是基于身份标签的一套行为规范。但对“孝”的理解也充满冲突,有些老一辈传统的家长会认为听话、服从、报答就是孝顺,不听话、不服从、不回报就是不孝顺;而年轻一代人认为基于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尊重”才是孝顺。这样矛盾就必然爆发!
这么分析,婆媳矛盾难道就没救了!当然有办法,就是双方都要放下角色预设,接纳对方,尊重对方。真正从内心接纳对方,这其实很难,许多父母把媳妇看作是与自己争夺儿子控制权的敌对方,自己内心那种失落、分离都不自觉归咎于儿媳。婆媳双方都有处好关系的愿望,首先要放下那些因为身份标签而给对方预设的行为要求,要像对待自己的血缘至亲一样来对待对方。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想获取更多情感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小周情感课堂(xiaozhouqg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