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里感受到了很多鲁迅先生的隐秘感情,我觉得这些感觉很值得玩味。
童年时的鲁迅首先是很萌的,他听大人说,像人形的何首乌吃了可以成仙,于是每次看到何首乌都拔起来看看,这是一种小孩思维,一如我们小时候听到大人的任何话都信以为真,因此做下不少傻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并不是教科书里那个只会口诛笔伐的批判者,任何人都有童年,只是有的人年龄越大,越记不起从前。
我们知道鲁迅是个吃货,他的日记里写满了请客吃饭的记录。童年时的鲁迅也是如此,一个人记忆最深的东西应该不是感情,而是味觉。鲁迅小时候从百草园里摘覆盆子、桑椹,他能清晰的回忆起这些东西的味道。长大了的我们却向往着一切没吃过的东西,那些奇奇怪怪的食物对我们来说满是诱惑。而某一刻,你一定会想起幼年时吃过的一块饼干,拿五毛钱买到的一个雪糕,妈妈做的饭,而这些已经逐渐远离了我们,我们的味觉也已不在。鲁迅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在我看来是对逝去东西的追念。
鲁迅是最早告诉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老人们给年幼的他讲美女蛇的故事,讲的惟妙惟肖,生动逼真,以至于他在回忆这些内容时写的也很生动。我们如今所惧怕的东西大都来源于幼年时的经历,细节越丰富,恐惧就越深。大人总以鬼神去恐吓小孩,他们让我们及早的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超自然的现象的,人必须有点畏惧。鲁迅也在文章中表明:“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
写到冬天时的百草园,鲁迅又提到了闰土,这个他生命中的男孩,总是让他想起过去单纯美好的岁月。作为鲁迅的发小,闰土带给鲁迅的是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捉麻雀、捕猹、抓蟋蟀,这些故事让鲁迅一辈子记忆深刻。如果没有遇到闰土,鲁迅会是怎样的呢?也许就像《风筝》里写到的,他掷掉了小兄弟的风筝,踏扁了,事隔经年,看的书多了,他感到了后悔,他想去弥补这种痛,而已经有了胡子的兄弟说了一句“有过这样的事吗?”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你以为你犯下的错在别人心中生根发芽,你一直想去弥补,别人却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你会觉得,你一辈子都无法弥补了。
从这点来说,有时候,鲁迅是有点玻璃心的,就是因为他太敏感,太容易记住从前,所以,他对于社会上的不公正,总是带着深沉的感情去批判的。所幸,鲁迅还是遇到了闰土,闰土让他学会了游戏,不再天天仰头看着高高的宅院,也不在嫌弃那些游戏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意”,只不过闰土到最后也有了胡子,也变得有点麻木了,所有的这一切让总是怀念过去的鲁迅感受到了深深的痛,当他把这些诉之笔端,无奈和批判总是并行的,他总是带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在“三味书屋”时的鲁迅,跟随着寿敬吾老师学习,那时的鲁迅求知欲很旺盛,或许那是一种好奇心。他问老师“怪哉”是一种什么虫,老师只回答了三个字“不知道”。这件事让后来懂得思考的鲁迅体会到,身为老师,在封建的时代,也只能让学生读死书,老师并非不知道这些事,而是不愿意回答,他之所以不愿意回答,是因为他只崇尚圣贤之书。鲁迅略微讽刺的说了一句:“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鲁迅是怀念这些从前的,他说“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在传统老师的束缚下,鲁迅并没有失去童年,他开始读大量的圣贤书,并喜欢上了画画,用薄薄的纸蒙在书上描人物肖像,画了厚厚的一本,最后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学。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以前读的是少年鲁迅的童年经历,现在读来满是凄凉。时过境迁,世间赋予我们的是不一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