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7.09 2019.01.09
大多數人都站在自己自以為是的錯誤認知內,不可自拔。
能得到的安慰是失恋者得救后
很感激忠诚的狗
……
▽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和一个人聊天很舒服是什么感觉?
其中一个高票答案并没有直接的去阐述如何和一个人舒服的聊天,而是另辟蹊径的从“自我”的角度来阐述了什么是舒服的聊天,并配了一张图,就是上面题图中山本耀司大叔说的一段比较经典的话: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
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 、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所谓自我,应该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认知:外部反馈和向内观心。
外部反馈就是不断和外界事物不断碰撞后,留下的痕迹轮廓,这就是“自我”的外部初始轮廓。这个轮廓痕迹一开始的时候是残缺不全的,只不过有些人慢慢的把它补全了,而有些人却一直停留在“自我”完美的错误认知气泡内,不可自拔。
▽
与一个人的聊天舒适与否,往往来自于对方和自己所聊话题的不断共鸣。
而这个所谓的共鸣,往往也是“自我”的主观意识判断,对方对于自己所发出的信息信号的反馈,刚好是自己希望接受的,比如语言回应、肢体动作以及表情回应等。
所以说这个“自我”的存在,往往是通过不停的碰撞,继而得到的反馈信息而形成的一个虚拟体。
譬如别人评价你人长的漂亮,带着一种优雅的知性美;
譬如别人夸奖你关注了“纳兰央措”之后,变得越来越帅,越来越漂亮了;
譬如别人称赞你说话很好听,做事又有分寸,是位左右逢源的交际王;
日子久了,别人口中的你,慢慢的就显现出清晰的轮廓。你也开始对自己的存在,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
这个清晰的自我认知,是不断通过别人的反馈中千锤百炼而来的,往往是快速的,倘若过分依赖时,有时候会演变成了“众口铄金”。
▽
我曾阅过国维先生的人生三种境界,亦观过见山见水的曼妙人生。有过体悟亦有停留,最终却无多少玄妙留在心中,想来大多人都是这样吧。
是涉世尚浅未经点染?又或是始终将目光定在纸间?我想大概是后者吧,因未曾走过故而不得而知,我们终是凡人。
即便是有过很多的自我审视,依旧是无法正确的、清晰的认知自身。道家有句谶语,叫做“坐观自照”,意思就是说:人类每一次对自身的审视,都将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但是,但凡能够坐照自观者,皆是生活中的大能耐者。
步入社会的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生存,对的,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人是没有资格谈生活的!又能如何做到坐照自观,做到认知自我?
▽
有人说:人的负面情绪大多是因对自身能力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所以,想要清晰的认知自我,必须要消除对自身的不满足感。这就需要从如何建立自我认知体系出发。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是有很多内在的逻辑和规律的,了解这些规律能解开我们的很多困惑,从而带来安全感和方向感。要解开这些疑惑,必须要弄明白两点:
第一,自我认知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怎样去衡量高低,怎样才算足够好了,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就好象你的人生怎样才算成功一样,都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
第二,以阶段性的记录方式去记录自己的生活过程,以“上帝视角”来审视生活而不是被生活审视,这个过程是缓慢而冗长的,它会花费你非常多的时间,过程也不会那么轻松,我建议你不要急于求成,带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去做。
人生中难得有一些过程比结果重要的事情,这是其中之一。
- 谨以此文致:2019年最努力的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