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最贵的成本,这句话早在我大二那年,参加一个名叫职场达人杯的活动的时候学到的。那个时候我们组有幸进入决赛,参加了一些企业的培训项目,具体的内容已经不记得,唯独这句话还记忆犹新。
初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感悟,在那个还比较青涩的年纪,那时候的概念里最不缺的就是时间,而相对比较缺的还是人民币。在大学读了一个文科专业,大把的空余时间,有着一颗想玩遍祖国大江南北的心,可惜囊中羞涩。于是空余时间一半去做了兼职,接下来剩余的那一半就是用做兼职赚到的钱把周边力所能及的区域玩了个遍。
现在距离大学入学那年七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句话也是至今我听到的最为正确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最终会到达怎样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你怎样去雕饰你的时间。
时间是最贵的成本,同时时间也是上天赋予每个人最公平的财产。今年开始写作以来,也看到不少人的文章,从一个人的文章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跟生活经历,这也许就是书籍跟文字的魅力所在。
写作群里有个小伙伴,同样的大学四年,看过了一千多本书跟一千多部电影,现在写作不到一年已经成为简书的签约作者,写的文章也是文采飞扬,一些优美的句子都是信手拈来。
我也曾经有过大学四年的时光,可是我并没有用那么大把大把宝贵的时光去博览群书,倒是把大学最宝贵的四年过成了人生中最潇洒的四年,留下的是一大堆的旅游照片跟回忆。现在明显感觉到输入不足,只能利用下班时间尽量多看些书。
已经逝去的时光我们无从把握,现在的时光我们可以好好利用,未来的时光也可以好好规划。转眼间2017年的三个月的时间就要过完了,越长大时间过的越来越快。这三个月我坚守自己的承诺,每天写一篇文章,也算是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每天比昨天进步了一点,这一天的时光就没有白过。
最近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没有时间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一件事情开始去做了本身并不会耗去我们很多时间,相反,做这件事情的前奏耗去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拖延时间跟发呆时间。
比如每天花半个小时去看书,半个小时不算长,发个呆刷个微信或者看上一集电视剧也需要45分钟。但是为什么,每天能坚持看半个小时书的人并没有很多,即使是看我们最喜欢的小说。
我们的潜意识总是暗示我们,过会看,看书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吃饱了歇会先,刷会微信或者微博,这些前奏在不知不觉中消耗着我们的精力,当我们想拿起书看的时候,发现已经到了需要洗漱睡觉的点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为了克服这样的窘境,我们需要分清做几件事情的主次顺序,当我们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时间还不算晚的时候,一定要去做我们想去做的那些可以提升人生价值的事,比如看书,写文,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当把这些做好之后,可以再去放松,这个时候问心无愧的去真正的放松。
对时间的雕饰也是一门艺术,我们的人生是由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组成,你在这些时间里放入了什么,播种了什么,你就会收获一个什么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