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诸葛亮《诫子书》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第130期“静”专题活动!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仅86字,却蕴含了深刻的修身养德之道,成为后世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在信中强调了“静”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以静修身,以俭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以其智慧理性的语言和简练谨严的文字,表达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句告诉我们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便无法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告诉我们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则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提醒他年华随时光飞驰,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可能会一事无成,困守于穷家破舍。

在当下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各种诱惑纷至沓来,人们往往在喧嚣与繁华中迷失了自我。

古有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田园生活中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今有科研工作者们隐姓埋名于深山荒漠,摒弃外界干扰,潜心钻研,为国家科技事业默默奉献。

他们皆以 “静” 修身为径,走出了一条通往成功与高尚品德的大道。

反观那些追名逐利之人,整日忙碌奔波于社交应酬与功利场,内心浮躁不安,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失去了生活的本真与内心的平和,也难以真正成就一番有价值的事业。

《诫子书》虽是诸葛亮对其子诸葛瞻的教诲,但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修身、立志与学习之路上前行的方向。

静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反思。一个人在安静的时刻,才有机会回顾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就像每天结束工作后,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思考当天工作中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哪些还需要改进,这对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那么一种情愫使我们茫然不安,无法宁静,这种情愫叫浮躁。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互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浮躁的人一般容易见异思迁,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恒心,急功近利,总想投机取巧。

培根曾在《凡事不可急于求成》一文中这样写道:“二位智者说过:慢些,我们就会更快。没错,有人为了显示效率,凡事草草了事,结果得不偿失,使得一件本可一次完成的事情,要回头重复多次。所以,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工作不能浮躁,创业不能浮躁,管理不能浮躁,人际交往不能浮躁,日常生活也不能浮躁。

我认为保持宁静最好方法是阅读。阅读是进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选择一些能引发思考或让你放松的书籍,如经典文学、哲学著作、诗歌等。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也能让内心得到宁静和滋养。

其次,接近大自然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花时间在户外,如公园、森林、海边等地方散步、晒太阳或静静地坐着。观察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聆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鸟儿的歌唱,感受阳光的温暖和微风的轻拂。自然的美景和宁静能够平静你的心灵,减轻焦虑和压力,让你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我们知道不是这个世界太让人累,是心太喧嚣了。读了诸葛亮《诫子书》需要记住的是一个君子应当以宁静来修身,以节俭来养德。

让我们铭记这份古老的智慧,以静修身,以俭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潜心学习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