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老师说,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我佩服她的勇气,更佩服她的实力。确实,身为教师,绕不过公开课这个坎,尤其是在公开课已经成为衡量教师自身能力重要标志的今天。从课堂上来,到课堂上去,敢于直面各级各类的公开课无疑是一个老师必然要走的历程。所以我也抱着这样小小的梦想,在暗暗长夜独自摸索。
2015年,我参加了第一次教学能手大赛,虽然在县上就被淘汰出局,但于我本人而言却有及其重大的意义。那时候我工作已经整整六年,也在讲台上教着所谓的语文,却从来没有深刻反思,没有认真总结,更不用说深入研究。原因很多,或许是乡镇学校普遍的闲散影响了我,让我以为教书不过如此;或许是自身的进取心不足,从来没有想过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或许是刚开始能力有限,经验不足,被一节课和一个班主任工作压的喘不过气来,何谈研究?总之,就是那样浑浑噩噩的走着,这一走就是6年。
那时候我校的教研氛围并不太浓厚,一年一度的教学能手大赛,主动报名的并不太多。那天偶然在校园公示栏看见了参赛的要求,和自身一对照,发现居然吻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报了名,当然也做了一点准备,也仅仅是一点而已。
那天抽到的题目是李白的《蜀道难》,一片熟悉又陌生的文章。熟悉的是平时已经教过好几遍,陌生的是教则教矣,却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难登大雅之堂。
想想那时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说是无知者无畏更恰当一些。选择班级的时候,人家说,九班没人选,我说那我就选九班吧,完全没有其他的想法。那节课里,我把肚子装的一些古今中外甚至电影的台词自以为合适的加以运用,那时候我以为这种繁丽的修饰便是好课了。
后来将之整理出来,一位曾经做过老师的同学说:有点不伦不类。
然而我还不是太明白。
现在我懂了,简单的说,就是不够干净,掺杂了过多的与中心无关的东西,或许有些流行语言因为学生很熟悉而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但是枝叶大于主干则是不争的事实。
真正的语文课,不是这个样子的。它应该纯粹,应该干净,主干明显,线条清晰,却又能让你沉入其中,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而我显然差的很远。
那一次的比赛,完全是个偶然,可以称之为无意识阶段。
第一次的比赛虽然失败,却让我找到了学生时代那种考试的感觉。我上学的时候成绩虽然不是非常好,却非常喜欢考试,我喜欢那种为着一个目标就坚持不懈尽心尽力的感觉,而现在,我觉得这样的公开课何尝不是一种考试呢?我喜欢那种感觉。
所以,2016年,我又参加了一次。
这次居然又抽到《蜀道难》。
同样的文本,同样的校园,一切都如此熟悉让我措手不及。当然这一次,我是做了一些准备的,尽管不够充分。但是在为数不多的几次磨课当中我终于听见了其他老师委婉含蓄的点评,慢慢懂得一节课的根本面目应是什么。剔除繁复,中心明确,课堂“瘦身”是重中之重。
借助于这点肤浅的认识,借助于自身还算可以的朗诵,借助于学生们的热情和高涨的课堂氛围,我有幸被推荐到市上参加比赛。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抽到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是一片文言文。这完全打乱了我把重心放在诗歌上的预设,那一瞬间大脑有了空白的感觉。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吧。
上课前是十分钟的说课环节,一想到这是市级比赛,心里那叫一个忐忑,尽管评委并没怎样严厉的要求,我依然是两股战战辞不达意。真是乡下人上不了台面呀,我后来这样骂自己的不争气。
这次的课堂自我感觉非常糟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投影仪亮度不够,直接导致PPT上的内容白茫茫一片,模糊不清;二是中心不突出,短短的二十分,我既讲了孟子的“王道”,也讲了论证方法,不够深入;三是问题设置不具有梯度性,低估了学生的水平,有限的几个问题被学生轻易解决,让课堂失去了闪展腾挪的空间。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名列第二,遗憾出局。
这次的比赛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的重点应该再集中,对学生的预设应该更多面化,尤其是我们来自乡镇的老师,平时面对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所以设置问题时也就简单一些,一旦遇到基础好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就显得苍白无力,让课堂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此次比赛,我是做了一些准备,且心理上比较重视,可称为有意识阶段。
虽然两年都没有走到省上,但却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看到了其他同行的实力,同时也激起了我内心的求胜欲。别人能,我为什么不可以?我这样问自己。所以2017年后,我把试讲公开课,冲击省赛作为我的目标,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有意实践,向其他老师请教,邀请其他老师替我诊断并提出改正的意见。
我深知,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光靠本校的现有资源,还远远不够。所以我开始把视野放开,在全市、全省、全国搜索优质资源去学习和借鉴。2017年8月,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无锡举行,这是目前中语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个比赛,集中了全国各省最优秀的选手和一大批中语界的领军人物,抱着学习的心态,我远赴无锡参加了这次盛会。
这次参会替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语文世界。这里有青春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本真语文的百家争鸣,有黄厚江董一菲尤立增顾之川的大咖云集,有全国各地无数为语文痴迷行走在课堂内外的同行,原来语文没那么容易。
我开始接触钱梦龙、于漪、窦桂梅、黄厚江、余映潮、董一菲、肖培东、曹公奇的中语界领军人物,阅读他们的作品,观看他们的课堂实录,然后反思自身,常常惭愧不已。同时重新备课,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的内容再过一遍。
2018年的比赛,我准备的时间最长,相比前两次,也准备的最为充分,当然,也是抱着满满的期许。
然而,上天跟我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这次我抽到的题目是:《祝福》人物形象之鲁四老爷。抽到小说,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抽到《祝福》,也在意料之中,这一课我已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限定为“鲁四老爷”则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一直选择的人物都是主角祥林嫂。
不过也没关系,不管哪一个都可以的。研读课文,找切入点。初步选定两个切入点:一个是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一个是他说“可恶!然而。。。”。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选择第二个,原因是“可恶”语气强烈,可让学生通过朗读直观感知,“然而”后的省略号也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便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按理说一切都水到渠成,可是在教案即将上交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整个教学设计里没有落实鲁四老爷人物形象这一目标,而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梳理显然是这一刻的重中之重,题目已经说的明明白白。我只是找到了切入点,却没有落实重点。
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课还未上,败局已定!
结果自是可想而知。但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另外两个被我忽略的问题,一个是教学设计过于简略,一个是字不好看。
凤凰浴火之后会重生,我经过了浴火的痛苦,却败得彻底。失落,悔恨。。。。我的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滋味。
参赛三次,每一次都是收获,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我也知道,若我的背后也像有的老师一样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支撑,那么这些问题或许早就可以得到解决。
可是我没有!我只是一个偏僻乡镇的普通老师,没有优秀的引路人,也没有强大的团队。所以只能自己去碰壁,在这样血淋淋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的学到一些东西。
记得一位同样出身乡镇的名师在谈起自身成长的时候这样说:有些老师的道路太好,前面有导师的引领,后面有团队的支撑。可我,只是一个没人管的野孩子!
我想我也是吧!
虽然我不知道野孩子还能“野”多久,但我希望,永远不要丢掉那一颗赤子之心!
我希望一切,都会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