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大看国产剧的,实在是没有其他的电影看,终于看了一个《西游伏妖篇》。
自然,除了特效可圈可点之外,网上对此剧吐槽一片。大家都说消费完了西游和周星驰情怀,以后再也不欠他一张电影票了。
中国的电影发展到今天,也不是没有出过经典,也不是没有进步,至少在技术上,特效水平与好莱坞大片正在逐步接近。但是,电影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出类拔萃的创造力才应该是核心竞争力。
但创造力并不是随意编造,不是你随意编一个别人没有设置过的场景,就会让人产生愉悦感、别人就愿意来买座。精神产品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是依存于人的精神而存在的,产品的优劣也是以人的直观感受为评价标准,而人的感受情况则受到人的认知规律的影响。
不同于其他物种,人类的前序——“智人”是7万年前开始崛起,并用6万年的时间独霸全球,所依赖的核心进化优势便是:会讲故事,也愿意相信故事。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思想以及对思想发展的需求,已经是被基因所记录的生物本能。
所有的精神消费品,都是通过创造一种场景形成一种精神刺激,从而诱发人的精神愉悦感的。这里面的关键有两个,一是你创造的场景与消费者(观众)的现有认知结构是否媾和,二是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提升势能。
而对《西游伏妖篇》,不光是我,还是身边的人,看完之后就是感觉不好,但具体哪里感觉不好又很难说出来。这种怪怪的感觉,从认知上讲,就是电影创造的认知与消费者现有认知远离的表现。《西游伏妖篇》以西游为大背景进行创新创作,这一点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电影一方面在利用西游的基本人物、角色、场景,另一方面又对故事进行了毫无逻辑性和说服力的改动,消费者在观看时,大脑内部也在调取过去记忆的过程中,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冲撞的运算,到最后,大脑所做出的判断是:乱七八糟。
同样与现有认知结构无法媾和的是,画面形象一会儿唯美、一会儿恶俗,与观众基本的审美品位有差距。人类认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可逆性,品位上去了就很难再下来。你可以表现丑,但是你要丑的有品位,才能够不被大脑所排斥。
电影在认知上与观众的现有认知无法媾和,如果在思想上启发人、在感情上触动人,从而形成认知上的势能,也是有可能变成一部好片的。历史上也确实有这么一批电影,导演不好,演员一般,画面普通,但是编剧把人的本性拎出来,有那么几个瞬间,在特定的画面、特定的音乐、特定的情节,产生出了直击灵魂的力量。然而,《西游伏妖篇》奔着喜剧而去,却没有抓住观众的笑点;披着情怀而来,却感动的让人匪夷所思。过高的期望带来的失落最终洒落一地。
自然,我们也不应过分苛求国产影片,毕竟消费者认知基础相差甚远、要求提升的又是那么快。但,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可能辜负勤奋,但永远不会辜负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