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要么改变环境,要么被环境改变”,改变环境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被环境改变则只需调整对新环境不适的成本,便可很快适应环境。通常来说,人的本能是尽量少的运动来保存更多的能量(付出尽量低的成本),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后者(适应环境)。
原生家庭中总是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记,就是环境影响人的典范。人的一生自打小就在原生家庭中长大,孩提、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开明的家长会尽早让孩子独立,引导他们更好独立以为日后面对社会打下基础;可遗憾的是,多数的小孩都被当成掌中宝呵护,一直在“糖衣炮弹”中成长。家长眼中的“为你好”实则也是为家长自己好,他们只是想让孩子变成他们想象的那样,以求得心安,但是作为孩子只能默默承受这种“关爱”,并一直被动接受这种环境影响,因为孩子也没有能力去反抗。
孩子出现的“叛逆期”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早期管教有直接关系,这就像是一直处于“压迫”下的人们,当他们慢慢变得强大时一定会反击抗争。这是一种长期积累的一种“势能”,孩子判逆实际是一种意识缓解,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可能的大爆发。
孩子的管理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一个人自打小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他对社会定然会有更多的作为,他可以按照自我意识很好去塑造自己的正向灵魂,这样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但是受制于体制问题,往往大多数国人都无法享受这种待遇,现实是意识被绑架,孩子只是“被希望”地活着,被一步一步要求只能“这样做”、“那样做”,完全失去了自我的意识,只是一个别人思想的傀儡。
当地也不能放养式养育,作为家长应该学会更多的引导,给孩子提供更多可塑机会和环境,但决不是让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期待去活,让他们成为自己思想的缩影,这本身就是一种过于自我和缺乏尊重的行为,希望大家能明白。
(文章编号0013,首发于2018年10月3日)